正文 第1章 (1)見證古都獲解放(1 / 2)

千年古都北平是和平解放的,聶榮臻親眼見證了北平和平解放及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的曆史時刻。在所有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傅作義是實權最大的一位,說其位高權重一點也不過分,所以他起義的過程也最為艱難。新中國成立後,接替北平市長葉劍英出任第一任北京市長的聶榮臻,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

在偉大的解放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傅作義先生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完好地保存了千年古都的完整,使這座具有悠久曆史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壞,北平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塗炭,兩軍將士免受傷亡,這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重大勝利。但是,北平和平解放是來之不易的。

遼沈戰役結束不久,毛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迅速隱蔽入關,準備發起平津戰役。1948年12月中旬,毛澤東發出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接到中央軍委緊急通知,要他星夜兼程立即趕往平津戰役指揮部。隨後不久,中央軍委決定迅速組建中共平津戰役三人總前委,進入戰役最後準備階段,聶榮臻是總前委之一,另外兩位是林彪和羅榮桓。

離開晉察冀軍區之前,聶榮臻趕到西柏坡領受任務。毛澤東看見聶榮臻來了,從一堆文稿中抬起頭來,非常高興地說:“淮海戰役正在進行,華北戰場上的敵人屢遭我軍沉重打擊之後,已經失去了南北兩麵的依托,軍心動搖,孤立無援,可以說已經山窮水盡嘍!”

毛澤東麵帶微笑,十分輕鬆而又精辟地分析了平津戰役的作戰形勢,向聶榮臻詳細介紹了參戰部隊的任務和部署,聶榮臻邊聽邊記,心裏已基本上有了底數。

從毛澤東住處出來,聶榮臻又去看望了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然後他匆忙趕回晉察冀軍區駐地,他覺得平津戰役將會是一篇大文章。簡單交代了軍區的工作,聶榮臻輕車簡從,帶上作戰參謀等隨從人員,由軍區駐地平山縣孫莊乘車出發,日夜兼程,直奔北平東麵的孟家樓,這裏是平津戰役指揮部所在地。

“來得正好,我們都快等急了。”在平津戰役指揮部等候多時的羅榮桓沒有任何客套,談話直奔主題。

羅榮桓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上攤開地圖,對聶榮臻說:“傅作義指揮的部隊,大約還有60萬餘人,他的主力部隊4個兵團,12個軍,52個師,部署在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至平綏縣的柴溝堡,約1200多裏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為重點,擺成了一字長蛇陣。”

聶榮臻一邊聽著羅榮桓的介紹,一邊自言自語:“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傅作義是煞費苦心啊!”他抬起頭對羅榮桓說:“傅作義有意將蔣係部隊擺在北寧線,把自己的部隊擺在平綏線,一旦東北我軍入關,蔣係部隊首當其衝,而傅作義部隊在不利情況下,可以向綏遠逃之夭夭。”

聶榮臻接著分析:“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是固守平津,還是從平津撤退,蔣介石與傅作義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蔣介石是既想讓傅作義固守華北,遲滯我大軍南下,又想把華北兵力全部南撤,鞏固江南防務,舉棋不定。傅作義也是腳踩兩隻船,想看看形勢變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綏遠,不得已時就向南逃跑,但又擺出固守的架勢,想急取美援,擴充實力。”

羅榮桓完全同意聶榮臻的分析,他說:“傅作義有可能西逃,也有可能南逃,但西逃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傅作義是從綏遠走出來的,他是在那兒打的天下。”

聶榮臻、羅榮桓在彙總了各種意見之後,將上述想法上報中央軍委,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毛澤東指示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主動從綏遠撤圍,不使傅作義感到太緊張,隨後又迅速包圍張家口、宣化,誘使傅作義派兵西援,以便掩護東北我軍秘密入關。毛澤東還指示中原和華東野戰軍,不急於殲滅淮海戰場之敵,使蔣介石難以從海上撤退平津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