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在上期節目當中,康震老師講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變的情感打擊後,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時空的孤獨,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零,看著趙明成遺留下來的著作《金石錄》,回顧她與丈夫趙明誠對金石文物事業的種種往事,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人生最歎老來悲”,在經曆了國家的淪亡,民族的屈辱,個人的不幸之後,李清照還能創作出優美的詞句嗎?
康震:
上一集我們講《再嫁婚變》,說李清照經曆了戰亂之後,又經曆了再嫁與離婚這樣生活的波折,這對於已經進入中晚年的李清照來講,是在個人生活上一個很大的打擊,我們不禁想要問,對她這樣一個孤獨的、形單影隻的這樣一個女性來說,在經曆了生活的一連串的打擊之後,在經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後,她還能不能再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她還能不能夠再給我們展示出優秀的文學才華?
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元遺山詩》
越是經曆了波折,越是經曆了苦難,詩人才越發能夠寫出振聾發聵、流傳千古的名篇,為什麼呢?因為正是在苦難的生活當中,他的情感的體驗才更加深刻,他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各種感悟才能更進一層,這反而能夠使得他對於文學的創作,對於文學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雖然經曆了很多的經曆和磨難,但她的創作不但沒有中斷,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這一時期她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家比較熟悉的那些優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其實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這首詞寫道: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這首詞很能代表晚年時候李清照的心境。“風住塵香花已盡”沒有風,也沒有花香,隻有孤獨的一個人在自己的屋子裏。
“日晚倦梳頭”這的日晚是說日頭已經很晚了,也就是說已經都日上三竿了,已經都到了上午九、十點鍾的時候了,她還是坐在梳妝台前麵,沒有打扮。為什麼?
“物是人非事事休”眼前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卻永遠不可能再出現,她坐在梳妝台前,看著鏡子裏邊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時候,也許鏡子裏邊這個時候應該映出的是兩個人的笑臉,但永遠隻能有她一個人孤獨地麵對著自己的滿麵愁容,所以:
“欲語淚先流”張張嘴好像想要說什麼,還沒有說出來,眼淚禁不住掉落下來,滴到自己的衣襟上。這跟她在年輕時候那種歡快的詞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從藝術的處理來講又是多麼地相似,她並沒有說自己多麼地憂傷,並沒有說自己多麼地愁苦,但是那種憂傷,那種愁苦全部通過詞給我們展現出來了,那種情緒完全地展現出來,感染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李清照還是很堅強的,她沒打算就這麼一天一天的,一時一刻的,都坐在梳妝台的前麵,度日如年。有機會還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
“聞說雙溪春尚好”春天到了,跟朋友們出去到雙溪轉一轉,看一看,聽說那兒的春色是最美好的,
“也擬泛輕舟”你注意啊,李白的詩曾經說得很好,說“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都以為說那個船很輕,是一葉小舟,錯了,“輕舟”說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葉輕舟,一葉快舟一樣,度過了萬重山一樣的心境,所以“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輕”字說的是心情。“也擬泛輕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樣,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輕的時候寫的那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你要爭渡,你得駕什麼舟啊?得駕輕舟,什麼樣的人才能駕輕舟呢?隻有輕鬆的心情的人才能駕輕舟,她想改換自己的心境。可是馬上她就說: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唉,我這樣的一副心境,我這樣年年歲歲積累起來的,難以釋懷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麼能載得動呢?我們常說,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可是現在的李清照,把過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來了,但是卻再也放不下。所以我們說,這首詞它好在什麼地方呢?好就好在借著輕舟載不動她的憂愁,寫出了此時此刻一個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
畫外音: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人到晚年喜歡回憶,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憶當中,不斷閃現的是她和趙明誠在年輕時候的美好歲月。可是現在隻有她孤身一人獨守空房了。“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充分地表達了李清照在孤獨生活中濃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獨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趙明誠。懷著對於過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燒她和趙明誠的愛情生活。那麼,要想重新點燃他們的愛情火焰,李清照能做些什麼呢?
康震:
這個時候,她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重新燃燒她和趙明誠之間的愛情呢?她要用自己的筆記錄下她和趙明誠過往的歲月,她還要用自己實際的行動,來證明她和趙明誠的愛情一直在延續著,這個行動是什麼呢?就是她繼續著趙明誠和她所進行過的文物的收藏事業。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150年,已經六十七歲的李清照前後兩次去拜訪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這個重要的人物是誰呢?就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大家稱米芾為大米,稱他的兒子米友仁為小米。那麼李清照找小米是什麼事呢?就想請小米給她手中所擁有的大米的兩幅字帖題跋,在上麵寫文字。
在這兒稍微給大家講講古代的時候書畫鑒定方麵的一些知識,我們知道你要鑒定一幅書畫的真偽有很多種的方式,題跋是其中的一種。比如說吧,小米在大米、也就是他父親的字帖上如果題字,說這幅畫、這幅字寫得如何如何,這幅字乃是家父生前所書,乃是真跡,等等、等等這樣一類語言,也可以有一些描述性的文字,那麼這個題跋文字,對於鑒定這幅字帖的真偽就有重要的價值。
所以我們說,她去拜訪小米,這個目的是很明確的。這時候的小米呀,其實已經成了老米了,為什麼呢?七十五歲了,還不是老米嗎,這老米看到了他父親的這兩幅字帖,非常激動,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他是米芾的公子,他手中還沒有很多他父親的字嗎?他也犯不著這麼激動啊。他激動到什麼程度啊?激動得熱淚都流了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米芾這個人寫字有個習慣,乘興而為,就是來了興致的時候啊,可以寫一些字,可以寫很多字,可以畫畫。要沒了興致,一張也不寫,一張也不畫,所以米芾其實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是很多。就包括小米在內,他手上擁有他父親的字或者畫,也不是很多,所以這兩幅字帖,他看到之後覺得分外地親切,在這兩幅字帖上,小米鄭重地寫道:“先子真跡也”——《米元章跋》 我爸爸寫的,真的,沒錯,後邊呢又開玩笑的口吻寫了兩句話,說什麼呢?“今之數句,可比黃金千兩耳,嗬嗬。”——《米元章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