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瑞安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謝修亥
2009年12月,中央紀委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今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曆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曆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要積極借鑒我國曆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正是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視廉政文化建設之際,中共瑞安市紀委、監察局組織部分專家學者編寫的《瑞安古代清官故事》一書終於出版了,這是我市弘揚傳統廉政文化,推進“清廉瑞安”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值得祝賀。
瑞安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地方。千年古縣,文脈綿長,底蘊深厚,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美譽。這裏有石棚墓、聖井山石殿、玉海樓、利濟醫學堂等著名的國家級曆史文化遺跡,這裏有木活字印刷術、瑞安鼓詞、藤牌舞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裏還有集永嘉事功學說之大成的葉適,譽稱“南戲之祖”《琵琶記》的作者高則誠,“一代書宗”薑立綱,樸學大師孫詒讓等眾多的曆史文化名人,無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瑞安出才子”是浙南一帶的流行之說,自宋朝以來,這裏書聲比戶,學人蔚起,出過眾多的名宦忠臣、清官良吏,其中二十五史為之列傳的瑞安人就有22位。
瑞安曆史上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曆來都流傳著許多清官良吏的故事,其中既有聞名全國的清官,也不乏百姓耳熟能詳的當地清官。這些故事在世代傳誦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往往寄寓著自己的祈盼、心願和景仰、擁戴之情,並不斷加以充實,使之更趨豐富生動、親切感人。例如民間有關宋代包拯、明代海瑞的故事和戲文,更是感天動地,成為我國古代清官的典型。人們在看戲文、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禁對其肅然起敬。因此,清官文化便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河中泛起的鮮豔浪花,並由此釋放出那股滋生於人民群眾的強勁的反腐倡廉的正能量。唐代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不失為清官文化中的名篇。柳宗元的同鄉薛存義在零陵縣代理了兩年縣令,雖逢中唐吏治敗壞,大小官員貪贓枉法,荼毒生靈,而他卻能潔身自好,勤政為民。時逢官職調動,柳宗元特地趕來為其送行,並將滿腔憂國憂民的篤情寄於“臨別贈言”之中:“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柳宗元以振聾發聵的提問,擲地有聲地提出了“官為民役”的觀點,告誡地方官員應牢記自己的職責:做官即是做人民的仆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清代鄭板橋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時所寫的一首詩,字裏行間,一代清官為民的印象躍然紙上。關於清官,古往今來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不過,記載古代禮製和官製的儒家經典《周禮》,很早就對官吏之廉德作了詳細說明,即“六計”(從六個方麵去考核):一曰廉善,即善行仁政,以德服人;二曰廉能,即能力出眾,以績服人;三曰廉敬,即敬業盡責,以勤服人;四曰廉正,即正直無私,以公服人;五曰廉法,即法不容情,以清服人;六曰廉辯,即辨別是非,以明服人。從一般意義上講,清官的精神風貌也可概括為四個字:清、正、廉、明。清,即知禮識仁,嚴於律己,重視道德操守;正,表現為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廉,表現為廉潔奉公,不貪不占;明,則表現為忠於職守,勤於職事,明辨是非。簡言之,“清官”就是指傳統社會中那些嚴以自律、潔身自好、公正清廉、不畏強權而深受民間百姓愛戴的官吏。中國五千年的曆史有著許多清廉之士,他們的出現構成了我國廉政文化史上的一道獨特的景觀,也在光耀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瑞安作為浙江省曆史文化名城,自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始建縣治以來的1700多年間,散見於瑞安曆代多部地方誌書,以及市政協所編《瑞安文史資料》、《瑞安日報》“玉海樓”副刊等刊物中的清官良吏就超過百人。其中,一些佼佼者的行跡則家喻戶曉:如東漢蔡敬則為民捕虎除害,唐代名將葉一源為國捐軀,宋代許景衡上書保宗澤,葉適抗金守金陵,明代卓敬的忠貞不阿,鍾清的廉潔正直,以及清代孫希旦拒貪守清貧,林培厚敢為民作主等等。這些發生在瑞安古代清官身上的動人故事,不僅是對甌越傳統優秀文化的形象表達、深刻解讀,也是當前開展廉政文化建設一麵最為直觀生動、真實感人的鏡子。編寫《瑞安古代清官故事》,就是立足瑞安豐富的廉政文化元素,充分挖掘這些具有瑞安人文、地域特色的瑞安人祖先中的清官事跡,把他們編寫成故事,彙集出書,以垂範後世,這既可以豐富深化瑞安優秀傳統文化的“家珍”,又可作為對瑞安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開展愛國主義和黨風廉政教育的讀物,對人們恪守紀律、從善向上的社會風尚和道德操守不無裨益,還會代代相因,促使這種風氣不斷發揚光大,這也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需要。社會風尚的好壞是觀察衡量一個社會政治廉潔程度的天然風向標。黨風決定政風,政風決定民風;反之亦然,民風影響政風,政風影響黨風。在崇廉尚廉的社會裏,除了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牢籠裏,讓公共權力受到嚴格製約和監督外,一定要把知廉識恥、自愛自重,以廉為榮、以貪為恥成為一種公認的社會風尚,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