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八 環境資本是企業發展不可遺忘的成本(1 / 3)

浙江磐安造漆廠季任飛總經理助理

摘要: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後,工業化進程加速,GDP增長每年都保持良好的勢頭。經過二十多年的變革,基本實現小康,經濟穩步上升,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各行各業都表現出繁榮的景象。然而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破壞、環境惡化等後遺症不斷顯現出來,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汙染事件時有發生,國民正在飽嚐著生態破壞所帶來的惡果。企業為了尋求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勢在必行。引進先進技術及設施,改進傳統落後的生產格局,企業必須把環境成本提上日程。環境資本是企業不可遺忘的成本,企業應該覺醒過來,不要再去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漫長,困難重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環境汙染企業資本新型工業化

一、前言

極端天氣頻發,汙染事件接連不斷,是老天爺要懲罰我們嗎?工業化進程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然而這個過程中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負麵影響不斷顯現出來。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必將企業引向滅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勢在必行,環境資本必將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成本。世界已經越來越重視環保,而我國為了尋求發展也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新一輪的改革正在興起,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遇到了挫折,前路漫漫,困難重重。但隻要我們跨出了這一步,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終究會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那一天。

二、改革開放繁榮景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製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步被廢除,開始確立和實行與世界接軌的市場經濟。中國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從沒有實現溫飽到基本實現小康,經濟穩步上升,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如此規模的增長在世界經濟史上恐怕隻有19世紀後半期的美國和二戰後的日本的經濟可堪媲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體製經曆了一場根本性的轉變,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按可比價格計算,1980-199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9.0%和8.7%,中國的國民經濟實力有了顯著提高,中國經濟已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取得較好收成,多數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增產,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增強了農村的經濟實力,農村市場日趨活躍,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工業生產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工業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已進入世界前列。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得到加強,建成了一批關係到今後發展能力的骨幹項目,包括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7萬億元,糧食產量達到4.67億噸,油料產量達到2244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5000萬噸,水產品達2525萬噸,鄉鎮企業實現產值達3.9萬億元;原煤產量達12.92億噸,原油1.49億噸,天然氣176億立方米,鋼9297萬噸,化肥2587萬噸,汽車150萬輛;進出口總額達到2808.5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01年實現GDP增長8.3%,2002年9.1%,2003年10.0%,2004年10.1%,2005年10.4%。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快、好、均”是這一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一是快。2006年GDP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9,407億元,增長10.7%,經濟連續四年實現高位運行。二是好。首先,消費增速在14%、15%以上,居民收入連續三年呈兩位數增長,而且農村快過城鎮;其次,物價較低,工業品出廠價、消費品價格漲幅較小;最後,企業效益好,工業企業利潤在8%~9%。三是均。速度和效益,速度和資源、環境等約束性指標之間保持了比較好的均衡。中國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四,對外貿易總量全球第三,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15%。中國經濟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紮實基礎。

三、工業化的負麵影響

然而,在這一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在生態環境上同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主要表現在:(1)人口的過快增長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同時也給中國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帶來壓力。據研究,中國土地資源的最大生產能力可承載最多人口數為16億人,而中國目前的總人口接近14億人,在嚴格的人口控製之下,人口數量仍將增長,估計最高人口數可達15億-16億人。(2)經濟發展麵臨資源短缺的挑戰。中國自然資源雖然總量豐富,但人均擁有量很低。中國是人均耕地擁有量較低的國家,許多重要資源如淡水、森林、礦產等的人均擁有量也很低,大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由於經濟技術水平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破壞和浪費嚴重。(3)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一方麵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另一方麵是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和消費方式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森林減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問題日顯突出。如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已達183萬平方公裏,嚴重退化草地麵積達73萬平方公裏。(4)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由於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中國的大氣汙染一直隨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特別是在大城市和工礦區,大氣總懸浮微粒和二氧化硫等汙染相當嚴重。與此同時,由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等導致的水體汙染也十分嚴重,固體廢棄物汙染也由於排放量的日益增多而日趨嚴重。特別是鄉鎮企業的崛起,在創造大量經濟效益的同時,由於裝備簡陋、工藝落後,汙染型鄉鎮企業已成為重要的汙染源。

(一)重慶特大水災事件

2007年7月中旬,重慶發生115年不遇的特大水災,災情遍及重慶33個區縣,受災人數達643萬,暴雨奪走了42個人的生命,另有12人失蹤。強降水還衝垮了3萬間房屋,15個區縣約80萬人因之斷水斷電,直接經濟總損失26.59億元。遭遇過去高溫、幹涸和饑渴的重慶人,怎麼也想不到老天會把長期蓄積的雨量一次性傾下,而事實就是這樣,老天往往會讓世人在“想不到”中領略它的淫威。這樣極端的天氣背後隱藏著什麼奧秘呢?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去反思這個問題。

(二)山西臨汾煤汙染事件

《環球郵報》以山西臨汾的工業汙染為點展開對中國大陸由於煤礦過度開發和疏於管理而導致的觸目驚心的空氣汙染進行了深入報道。報道指出,中國每年有40萬人因空氣汙染得呼吸道疾病而過早死去。山西臨汾是中國的一個煤都,也是一個汙染已到了觸目驚心程度的地方:林立的工廠、噴吐黑煙的煙囪、令人窒息的煤灰、滿目的煤渣堆、無窮無盡的灰塵……仿佛使人看到了啟示錄的景象。以這裏的東蘆村為例,農民的麥子都無法出售,因為麥粒不僅變黑、蓋滿煤灰,而且空心和變形。這裏的一切都蒙著一層煤灰,連蔬菜都變黑了,空氣也充滿令人窒息的煙塵,該村的數千農民隻能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苟且求生。村民稱,小麥的收成越來越少,而且差,他們甚至得買糧食養家。亦有人稱,他們不得不放棄像棉花等作物,因為它們根本就無法成活。東蘆村已被臨汾吞沒,這個340萬人口的城市可能是地球上汙染最嚴重的地方。它無疑是中國最髒的城市,這一點已被過去5年來政府的數據證明。一項數年前的世界銀行報告得出結論稱,臨汾是全球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報道稱,冬日的早上,塵霧大得使人隻能看到百米之外,建築在晨霧中消失無蹤,連廟裏的菩薩都裹上一層厚厚的煤灰,隔著濃霧,太陽也似乎奄奄一息,臨汾已變成一座鬼城,這裏的人們都在塵霧中苟且求生。當地的農民和農作物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這還不是這裏煤炭工業的最大惡果。從全球角度看,最令人不安的,也是基本被中國忽略的是,這些無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正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全球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80%為二氧化碳造成,而其中大部分又來自煤。近年來,中國的煤消耗占全球煤消耗增長幅度的90%,全國有2.1萬座煤礦,而煤炭為中國的發展提供70%的能源。中國已迅速成為世界上對全球變暖責任最大的國家之一,煤是其中最大的原因。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排出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比原先預測的將提早近10年。中國不久將排放全球20%的二氧化碳。談到發展和環境的關係,臨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煤炭業,臨汾的年增長率為12%,超過中國平均水平,但健康和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則難以用數字來衡量。正如一個62歲老農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更好了,不用吃糠咽菜,但空氣卻變糟了,我寧可要清新的空氣。”臨汾的醫院擠滿了患支氣管炎、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病人,一家診所的醫生裴洪川說:“他們吐痰或咳嗽時,我可以看到黑色的煤灰。”他估計,他的病人80%患呼吸道疾病。他甚至擔心自己生活在這裏,有一天也可能會得肺癌而早死。臨汾可能是中國環境問題的極端例子,但由於法律的缺陷及規管的乏力,整個中國多少都經曆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據估計,中國每年有40萬人因空氣汙染得呼吸道疾病而過早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