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揚諾夫,原名格奧爾基·斯托揚諾夫·茲拉塔羅夫,1880出身於鄉村教師家庭。曾當過工人、校對員、記者和書報評論員。30年代主編進步刊物,1935年和1937年出席了巴黎和馬德裏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當選為反法西斯作家聯合會常委,曾多次被捕入獄。
1944年解放後,斯托揚諾夫當選為保加利亞科學院院士,曾任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研究所所長和《斯拉夫人》、《九月》雜誌主編等職務。他的早期創作曾受象征主義影響,如詩集《十字路口的幽靈》(1914)、《劍和語言》(1917)等。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保加利亞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義影響下,他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了詩集《人類之母》(1925),短篇小說集《上帝的懲罰》(1927),劇本《拉科維查之死》(1924)和《安提戈涅》(1926)。作品並未完全擺脫象征主義,但是生動地抨擊了黑暗的社會和統治集團。
20年代末,在革命運動和無產階級文學的浪潮中,斯托揚諾夫的立場和創作發生了轉變。1932年加入“勞動戰鬥作家聯盟”,主編《盾》、《文學評論》等反法西斯報刊,發表了許多政論作品。中篇小說《馬托夫上校的銀婚》(1933)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腐朽和君主法西斯製度的反動;《霍亂》(1935)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為背景,控訴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的罪行,描繪了士兵們革命意誌的形成過程。
此外,斯托揚諾夫還出版了詩集《人間生活》(1939),短篇小說集《婦人心》(1929)、《在先進崗位上》(1945)、《馬爾斯的仁慈》(1945),長篇小說《黎明》(1945),劇本《狼兒看守羊群》(1937)等。這些作品描寫了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和法西斯主義的罪行,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群眾、對未來充滿信心。他還著有傳記《瓦·列夫斯基》(1930)、《本科夫斯基》(1930)、《阿·斯坦鮑利斯基》(1931),並翻譯了不少俄國作家的作品。他於1950年獲得季米特洛夫文學獎金,1963年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和“人民文化活動家”稱號,先後3次獲得季米特洛夫勳章(1958、1963、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