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塔萊,1896年出生在熱那亞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童年和少年在利古裏亞海濱的療養勝地度過。他自幼學習音樂,獲得優異的成績,曾向往成為一名歌唱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征入伍,作為步兵軍官在前線服役兩年。退伍後從事新聞工作,並寫作詩歌。
1925年,蒙塔萊第一部抒情詩集《烏賊骨》問世,一舉成為著名的抒情詩人。1927年,他遷居佛羅倫薩,任市圖書館館長,1938年因拒絕加入法西斯黨,被解除公職。40年代初離開意大利,流亡瑞士,並參加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戰後當過記者、音樂評論家,長期擔任米蘭《晚郵報》的文學編輯。1967年,意大利總統授予他“終身參議員”稱號,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蒙塔萊是隱逸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他認為人無法探測曆史的奧秘,無力改變世界的現狀,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因此,詩人的使命是表現人的生存本身,尋求個性的真實,反映自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而不是去針對普遍的社會現實去寫作。
他的處女作《烏賊骨》體現了隱逸派詩歌的主要特點。在這部抒情詩集中,蒙塔萊通過對故鄉利古裏業海濱景物的描繪,表現現實世界和自然的美,抒發人的憂傷和孤獨,詠歎“生活的邪惡”和人生“不可捉摸的痛苦”。這部詩集使他獲得“生活之惡的歌手”的稱號。
《烏賊骨》從思想內容和藝術上為蒙塔萊的整個詩歌創作奠定了基調。他隨後發表的詩集《境遇》(1939)、《暴風雨和其他》(1956),抒寫人在痛苦中掙紮、意識到不可逆轉的結局的悲哀;反映人的驚慌不安,個性遭到暴力的踐踏。也有一些詩篇擺脫了主觀主義的藝術探索,表達為反對法西斯主義而鬥爭之人的情感。蒙塔萊還寫了一些詩章,或記敘日常生活,或獻給他的亡妻(《薩圖拉》,1971;《詩鈔:1971~1972》,1973)。他著有論文集《在我們的時代》(1973)。
蒙塔萊的詩被稱為“純詩歌”,注重塑造藝術形象,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有象征主義特點。表達了作者內心豐富、細膩的感情,以及人生的坎坷與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