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維亞,生於1907年,他自小就喜歡讀貝利的詩作,並深為其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所感染。戰後的莫拉維亞就像當年在自由思想感召下的羅馬詩人貝利一樣,開始把目光投向四周圍的羅馬城的各種公共場所,細致入微地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平凡的人物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心態。
“我要給羅馬平民百姓留下一塊豐碑”。那位19世紀的羅馬抒情詩人用他嘔心瀝血譜寫的2000多首14行詩篇,實現了他生前豪邁的誓言。而1個世紀後的小說家莫拉維亞也以其精辟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戲劇性的幽默感,先後完成了《羅馬故事》(1954)和《羅馬故事新編》(1959)兩部短篇小說集,為戰後生活在羅馬社會最底層的貧民又豎立一座文學藝術豐碑。這兩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與100年前的焦阿基諾·貝利的詩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那麼引人入勝,那麼扣人心弦。
在莫拉維亞用他一生的精力建立的藝術豐碑上,除了幽默風趣地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羅馬底層社會的畫卷外,還用其銳利的雕刀無情地剖析他所出身的本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那是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畫麵,展示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無法交流和溝通的現實。60年代後他發表了一係列揭示現代社會異化的作品,其中有《鄙視》(1954)、《煩悶》(1960)、《注意》(1965)、《我和它》(1971)、《內心生活》(1979)和5部短篇小說集。他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由於在生活中難以尋求自身的真實而存在的煩悶和苦惱。
包括61個短篇的《羅馬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都是生活在戰後的羅馬大都市中貧苦的勞動大眾,他們之中有的是流動小販,有的是酒吧跑堂,有的是卡車司機,有的是工人、清道夫,有的是裁縫、理發師,還有流浪漢和仆役,他們多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計地、有時甚至是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的生存而尋找各種出路。那雄偉的古羅馬鬥獸場、那帶有美麗的神話傳說的台伯河、那神秘的天使古堡、那寂靜的古羅馬水道,都冷漠地觀望著他們的遭遇,目睹他們在饑餓和貧困線上掙紮,即使到了窮途末路也無法幫他們改變悲慘、困苦的命運。
莫拉維亞是個永不衰老的“鬥士”,他身上似乎總有用之不盡的旺盛精力,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留下了意大利社會各個時期興衰沉浮的痕跡,可以說,莫拉維亞和他的作品是意大利從法西斯專政到抵抗運動和戰後幾十年發展變化的最好見證。他那近40部的各種體裁的不朽之作中,凝聚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對文學藝術的篤信和傾注。莫拉維亞一生總共寫了17部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10部劇作,10部評論集和遊記,為世界文學寶庫又增添了不少精品。
他的作品至今已被翻譯成37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靈魂的虛偽、沉淪和墮落觸動了法西斯賴以生存的土壤,為此,在第6版即將開印時就遭到了當局的查禁。他用6年的心血寫成的第二部小說《錯誤的野心》(1935)也同樣遭到當局的查禁。1941年問世的《假麵舞會》是投向已岌岌可危的墨索裏尼政權的一支鋒利的投槍,它指桑罵槐地嘲諷了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權,因而在它出第二版時又遭到當局的查封。從此,莫拉維亞的名字就作為“顛覆分子”被列入了警方的黑名單。
被迫遠走他鄉、顛沛流離的莫拉維亞對文學的崇高信念並未從此毀滅。在南方避難時創作的《阿戈斯蒂諾》(1944)、《羅馬女人》(1947)、《違命》(1948)、《隨波逐流》(1950)相繼問世。沉醉在家鄉光複喜悅之中的莫拉維亞重又燃起新的創作熱情,在新現實主義熱潮的鼓舞下,眼光深邃才思敏捷的莫拉維亞發表了一係列以反映羅馬社會下層平民的命運和遭遇的作品。《羅馬故事》(1954)是其中的一部描寫和刻畫了羅馬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辛酸遭遇,從題材的選取到表現手法以及語言的適用,都頗具特色,可說是作者的一部力作。
以文學為手段與法西斯較量中所表現出堅強不屈的意誌與戰勝了困擾他長達9年的病魔中所顯示出的驚人的毅力,是決定莫拉維亞輝煌藝術成就的兩個基本要素。9歲的莫拉維亞因患骨結核而被迫臥床休養因而中斷了正規學業的莫拉維亞。在患病期間,他攻讀了大量的歐洲和意大利的古典文學名著,從而為其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自學成才者的一位楷模。
《羅馬故事》中的許多主人公,就像是磨碎機裏麵不停地打轉轉的咖啡豆。為了擺脫命運的熬煎,他們有的拋棄剛出生的親生骨肉,以免無辜的嬰兒與家人一樣忍受貧困的熬煎《嬰兒》,有的則因受不了饑腸轆轆的折磨,到戰友開的飯館裏騙一頓飯吃(《羅莫洛和雷莫》),有的為了還債、竟冒用假鈔票而落得“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可笑境地《假鈔票》;還有“從一家大小四雙眼睛裏看到的都是同樣的饑餓的表情,自己活像是一群餓狼窩裏的公狼”似的父親,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偕同其妻子到一座教堂裏去偷盜供品而成了被警察逮捕的小偷(《教堂裏的小偷》)。他們心中沒有明天,隻求糊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