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沙,1921年出生在西西裏島雷加爾佩特拉,曾長期在家鄉的中學當教員。青年時代發表過詩歌、童話。
莎沙的第一部小說《雷加爾佩特拉教區》(1956),以親身經曆為素材;表現外省生活的中、短篇小說集《西西裏大叔》(1958),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西裏人政治理想的破滅。其中,中篇曆史小說《胭八年》描繪1848~1860年民族複興運動的曆史風暴在西西裏激起的波瀾,揭示了封建貴族政治上和道德上凶狠、毒辣、沒落和腐敗。曆史小說《埃及卷宗》(1963),根據18世紀末西西裏發生的真實事件,以一個在西西裏總督手下當譯員的窮神甫假稱發現古籍《埃及卷宗》的抄本為線索,反映西西裏封建統治階級同民主主義者在思想意識上的衝突。
莎沙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鮮明的社會、政治內容,藝術上借用推理小說的手法。長篇小說《各得其所》(1966)、《出色的屍體》(1971)、《千方百計》(1974),都以西西裏為背景,揭露黑手黨的罪惡、統治階級間社會惡勢力的沆瀣一氣和各黨派利用社會混亂牟取私利。《馬約拉納的失蹤》(1975),描寫意大利著名原子能專家馬約拉納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失蹤的始末。《刺客》(1976)中的曆史事件表明司法機關對作惡的當權者無可奈何。
莎沙的作品還有以西西裏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酒一樣顏色的大海》(1973),批判黑手黨和統治集團的政治劇《議員》(1965),反映謀殺天主教民主黨領袖莫羅案件的《莫羅事件》(1979),以及文集《皮蘭德婁和皮蘭德婁主義》(1953)、《皮蘭德婁和西西裏》(1965)、《西西裏的宗教節日》(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