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約翰尼斯·延森(1 / 1)

約翰尼斯·延森,1873年1月30日生於丹麥中部日德蘭半島西岸的西瑪蘭,一個遠離工業文明的窮鄉僻壤。延森的童年與少年,是在西瑪蘭度過的。西瑪蘭的風土人情與北歐的神話傳說,培育了延森對時空的強烈感受,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17歲時,延森到格陵蘭上高中,3年後,僅帶了80克羅那(丹麥幣)隻身來到哥本哈根,報考大學,他的願望是成為醫生。1895年,他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但他未正式當醫生,便改變了誌向,開始從事文藝創作。同年,他的處女作《卡塞亞的寶物》在名為《拉思》的文藝周刊上發表。這是一篇驚險小說。其後,他寫了一係列偵探小說。

1896年,延森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丹麥人》出版。當時正是象征主義、印象主義流派在歐洲盛行的時候,延森也受其影響。這部小說是根據醫學院學生時代的經曆寫成的,書中汲取了許多丹麥王國的古老傳說。這部作品出版後,延森開始了旅行與職業創作生涯。他首先旅行美國紐約,直到聖誕節才回到故鄉,其收獲是描寫紐約噪音地獄的散文《從團體開溜的男人》與在《拉恩》雜誌上連載的《2000萬人的頭目、紅色的老虎、有插圖創作的紐約小說》。

在丹麥著名評論家勃蘭兌斯崇尚現實主義的理論的啟發下,延森逐漸擺脫象征主義與印象主義的影響,開始創作現實主義的作品。他從1897年起,在《插圖報》上連載30多篇描寫家鄉西瑪蘭風土人情的短篇小說,後來結集出版了《西瑪蘭短篇小說集》。這部小說集連續再版了幾十次之多,為延森贏得了世界性聲譽。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他擔任戰地特派員,從西班牙寄回戰地報道,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篇《鬥牛》傑作,描寫西班牙這種獨特的運動,文筆生動,感人肺腑。這年冬天,他又把筆觸伸向曆史,以全副精力創作長篇曆史小說《國王的沒落》。這是一部悲劇性的傳奇小說。描寫16世紀丹麥國王克裏斯欽二世由於主張革新遭到封建貴族勢力圍攻、迫害,悲慘地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這部曆史小說問世後,延森的思路又回到當代,1902年3月,他開始了環球旅行。他搭乘丹麥東亞公司的船前往新加坡,然後,遊曆馬來西亞、中國(抵達上海與漢口),1904年再遊美國,並繼續創作了當代題材的小說《德拉夫人》(1904)與《車輪》(1905),1906年,出版了以冰島中世紀傳奇為題材的敘事詩集。

從1908年,他開始創作長篇係列小說《漫長的旅途》,直到1922年才全部完成。這一係列包括6卷,它們是《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延森以人類學家的目光,通過小說的形式,從人類原始社會寫起,直到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為止。他認為,資本主義開始步入人們生活的時候,標誌著人類社會的成熟。這部係列小說是藝術化的曆史教科書。

延森的創作是多方麵的。1907年~1944年間陸續出版的九卷《神話集》,彙集了他以神話為題材的100多篇短篇小說。1928年出版的《精神發展的曆程》是他的人類學論著。此外還有詩集《世界的光明》(1926)、《日德蘭之風》(1931)與許多散文與美學論文。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瑞典學院的抉擇是相當鄭重的。它要求在間斷4年後的戰後首屆得主,必須是在歐洲很有影響,同時又擁有充分的人道主義創作色彩。這樣,已被18次提名的延森榮獲此項桂冠,頒獎儀式直到1945年才舉行,延森親自參加了戰後首次的頒獎儀式。1950年,延森逝世於哥本哈根,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