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 / 1)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年9月16日生於芬蘭哈明庫若教區烏拉薩塔昆塔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經受該地移民通常經曆過的種種天災人禍的磨難,西蘭帕是他們唯一幸存兒。

他聰明伶俐,在中學時就表現出優異的才能。父母省吃儉用,他自己也自立進取,於1908年以優異成績被赫爾辛基大學錄取。他攻讀的是生物學,這個專業的選擇同他自幼生活在農村,同莊稼、牲畜打交道有關。但他的興趣被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一度繁榮起來的芬蘭文學藝術所吸引,他嚐試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出乎意外地在報紙上發表了,這使他決心輟學,開始文學創作生涯。1913年,他回到家鄉,同一位17歲的姑娘結婚,此後他們生了8個孩子。

1916年,西蘭帕第一部長篇小說《人生與太陽》發表,引起廣泛注意。這是一部以鄉村為背景的愛情小說,描寫一位返回故鄉的青年大學生與一位鄉村少女的愛情遭際,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次年,《兒童時代》出版。1919年問世的《神聖的貧困》使他一舉成名,它標著作者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憂慮心情與藝術上的成熟。

1924年~1927年,西蘭帕擔任玻爾弗出版社編輯,在這以前,他發表了《黑裏圖與拉納爾》(1923),這部中篇小說可以看作是《神聖的貧困》的續篇,它描寫了城市青年拉格納與鄉村女撲哈爾之間的愛情悲劇。他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我親愛的祖國》(1923)。

一個新的有創造力的階段開始於30年代初,1931年問世的《少女西麗亞》是繼《神聖的貧困》後又一部力作,被公認為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並為他贏得了國際性聲譽。這是一個在古老的農民家庭中發生的故事,女仆西麗亞曆經屈辱艱難始終保持純潔的品格,西蘭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出汙泥而不染的美好形象。西蘭帕接著又寫了長篇小說《男人的路》(1932)與《夏夜的人們》(1934)。後者也產生很大影響,以文體的優美與描寫的詩化著稱。1936年,西蘭帕獲母校授予的名譽文學博士的稱號,1939年以其對這個國家農民的深刻了解、刻畫農民生活及同大自然關係的精湛技巧,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後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八月》(1941)《人生的美和苦惱》(1945),是出版於50年代的兩部回憶錄。

西蘭帕的短篇小說也是組成他筆下的芬蘭鄉土交響樂的重要樂章,重要的短篇小說集除上述《我親愛的祖國》,還有《天使的守護者》(1923)、《潮流深處》(1933)、《第十五》(1936)等。它們大多寫漂泊、孤獨的靈魂,但也不時閃耀出人性美的光輝,它們的語言像泉水樣清澄。1964年,這位被推崇為芬蘭第一個有傑出成就的社會小說家逝世於赫爾辛基,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