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清明。
大地春和景明,北方終於斷雪,春耕春種最好在此時。
作為中原最古老的節目之一,這一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在大多數時間甚至一度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
對於邊關二州來說,這裏狼煙時時多於炊煙,聽慣了馬蹄廝殺和犧牲的城中百姓,在戰火熏陶下,更將清明這一時節看得尤為重要。
街道兩旁,柳絲輕拂,剛抽出的嫩綠新芽在微風中搖曳。
市井鄉民家家戶戶門前,皆以艾草、菖蒲點綴,既是為了驅邪避疫,也是對戰死沙場的本地好漢子的一種紀念。
在城中,有一處口碑極佳的茶館,位於城頭,剛入城門便可得見,名曰“千尋軒”。
茶館造型特別,六開間的瓦房,前後皆可入,內裏的牆壁裱糊的雪白,不像是茶館,倒像是一座長方形的觀景亭。
屋外橫有四條寬敞的遊廊,以朱紅欄杆環繞,設有茶座,可在此一邊品茗,一邊靠著紅漆圍欄,飽覽市井百態。
不過這茶館最出名的地方倒不是這些布置,而是這茶館內的說書先生,大乾各地的趣聞隨口就來,甚至連許多人未曾見過的大離腹地習俗,乃至海外諸國都能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雖不知是真是假,但茶客們不就好這一口奇聞軼事嗎?
特別是這間茶館不光賣茶,還賣點心酒飯,不知多少上洛漢子本來隻想來喝上兩杯溫茶,之後卻被說書先生的一段建功立業的英雄故事慫恿,轉而飲酒,最後醉醺醺的回家,被媳婦一頓埋怨。
今日清明小陽春,氣候溫煦,千尋軒不光室內坐滿了茶客,甚至連遊廊中的茶座都坐滿了。
內外酒客茶客議論紛紛,談論著最近一樁在本地極為出名的新聞。
廊座上,坐著一位胡子花白的老頭兒,正在慢條斯理的整理著半桌上的物件。
紙扇、汗巾、三弦、靜拍……直到每個物件都方方正正的擺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後,花白胡子的老頭才整了整衣衫,準備開嗓。
他今兒打定主意,要講一出兒寫了好幾天的好戲,就講那郡主上山訪仙,騎龍馬下山的第一話。
靜拍一響。
茶舍內外寂靜,所有茶客的視線就聚焦在老頭的臉上。
這種眾星捧月的場景,讓老頭兒有點飄飄然。
“今日一講!”
“積雲真仙騎青龍,何年蛻骨此仙山?”
“洞門長鎖山寂寥,徘徊誰與問仙緣。”
“龍庭貴胄來此城,直上桃林見仙家!”
開篇唱罷,“仙山”、“仙緣”、“仙家”三詞一出,眾茶客眼前一亮,皆鼓掌,異口同聲讚了一聲:“好!”
老頭兒臉上滿是得意神色,作為一個說書人,最重要的就是知道這群茶客最近喜歡聽的風向,打離國時,就講戰場上的英雄故事;清明,本應講些鬼神故事的,但可惜最近城中此事討論太過火熱,他也不得不寫這麼一個本子。
看起來他確實寫對了。
老頭再拍靜拍,正準備接著再講正書時。
遊廊外一陣喧嘩,讓老頭微微蹙眉,茶舍本就六麵開門,隻見一道人影徑直翻過遊廊,直直衝入茶舍。
未等茶舍夥計上前,這人就驚慌大喊道:“這是何處,你們又是何地子民?!快喚來此地府君來助我!”
口音晦澀陌生,不像是大乾官話,但卻多少可以聽得懂一點。
眾多茶客玩味的看著眼前這個臉色蒼白的不速之客,一時間竟然沒有人回應,都將此人當成發了瘋病的可憐人。
說書老頭朝著一個夥計使了個眼色,“捧場的都是客,給這位上一壺龍井,算到我頭上。”
夥計趕緊迎上去,將這人引到一處茶座上拚桌坐下,幾個本來坐在茶座上的本地人,也不惱,隻是挪開了一個位置,饒有興趣的看著這個好似發了瘋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