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首《秋日偶成》(《明道文集》卷一),是與《春日偶成》(清.同治《黃陂縣誌》p133、《二程集》p476)齊名的姊妹篇,也是程顥以詩言誌、以詩言學的代表作。
程顥與程頤(世稱“二程”)兄弟的少年時期是在淮南西路黃州府黃陂縣(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度過的。
話說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元宵節,位於灄水河畔、長江之濱、木蘭山麓的黃陂城鄉,“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縣民們以當地特有的民俗形式,歡送二程一家東行。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繼大年三十辭舊迎新之後,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火樹銀花之夜。
人們之所以如此隆重地慶祝,就是為了給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有民歌雲:“年過月半盡,各人找事混。”所以,元宵節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
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人們耍獅子,舞龍燈,大紅燈籠翻重浪;劃旱船,打蓮湘,遍地爆竹動心潮。
這時的二程兄弟,性格迥異。
活潑好動的翩翩少年程頤覺得這是自己一試身手的好機會,帶著一幫小兄弟,硬是拽著溫文爾雅的哥哥程顥放下手中的書本,說:“我的程夫子,快走吧,今天大夥為你籌備了一個特別的生日晚會,就差你這位壽星佬了!”
程顥拗不過程頤,在堂兄弟們的簇擁下,來到五光十色不夜天的庭院。
突然,隨著擔任演奏人員的堂弟們敲鑼、擊鈸、擊鼓聲響起,采蓮船閃亮登場。
采蓮船為紙糊篾紮,設計精美,船頂猶如樓閣亭榭,船上的四個吊燈三個座燈把采蓮船裝扮得五彩繽紛。
程頤扮演坐船小姐——采蓮女,塗著紅紅的臉和紅紅的嘴,穿得花裏胡哨的,提著采蓮船婷婷搖曳;堂弟倆則扮演丫鬟站在船兩側,一手握扇、一手執巾,盡情地表演;前後分別有一位長須飄飄的艄公和搖著一把破扇子的花臉媒婆撐篙、擺艄。
他們熟練地運用舞台上的各種走步,還有蘭花指、劍指、雲手、水袖等舞蹈表演技術,演唱以艄公為主,眾人應和,四句唱詞最後一句由眾表演人員與觀眾齊和。演唱時,眾表演人員做出似船在水上飄搖的動作,丫鬟則在船旁搖扇揮巾,不時做出為坐船小姐擦汗、驅蚊等動作,掌舵的在船後做搖擼狀,還不時做些滑稽動作,開一開坐船小姐和觀眾的玩笑,為現場增添趣味。他們邊劃邊唱道:“采蓮船哎,喲嗬!用力撐嘞,呀嗬咳!祝賀程顥嘛,牙嗬子喲,生日快樂嘛,劃著!……”
開場白唱完後,所有人員隨著鑼鼓節奏開始行船表演,船兒和掌舵的以程顥為中心在簸箕大個圈內繞場行船,這正是:丫鬟圍著艄公轉,媒婆追著船尾扇,艄公指揮船兒轉,鑼鼓點子指揮船兒玩。如此妙趣橫生的表演,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接著,堂兄弟們提著五花八門的彩燈,每個彩燈有一條燈謎,運用擊鼓傳花的形式,選擇猜謎者,猜中者有獎,“獎品”是出一自選節目;沒猜中者須出兩個節目,其中一個是規定節目。
隨著擊鼓傳花的鼓點聲停,正好第一個彩球落到程顥手中,程顥隻得猜謎,其謎麵是一首詩:
人說青山好,雙岫疊雲霄。
滿目參天樹,由君細細瞧。
謎底是四個字;要求先用動作說明,然後口頭解釋。
程顥沉思片刻後,先一隻手把采蓮船的簾子掀起,一隻手請程頤走出來。然後解釋說:“‘人說青山好’中的‘說’係‘言’之意,它與‘青山’的‘青’組成一個‘請’字,意為兩相‘好’;‘雙岫疊雲霄’中的‘岫’,《說文》中釋為‘山穴也’,《爾雅》上也稱‘山有穴曰岫’,這裏所指為山,兩山相疊當然是一個‘出’字喲;‘滿目參天樹’中之‘滿目’即‘目’,‘參天樹’乃指‘木’,‘木’與‘目’則組成一個‘相’字;‘由君細細瞧’則是‘見’之意。所以,這首詩的謎底應該是‘請出相見’。”
程顥話音剛落,便贏得了堂兄弟姊妹們的陣陣喝彩。
程顥見大夥如此心花怒放地賞花燈,又見一輪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一般,把整個黃陂縣城裝扮得分外妖嬈。於是,他觸景生情,給大家吟誦起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詩:
玉漏銅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程顥以為,自己節目表演完畢之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觀看堂兄弟姊妹們的表演了。
哪知,程頤卻不依不饒,他硬是要程顥粉墨登場充當采蓮女。程顥不肯就範,程頤竟強詞奪理地說,為什麼把他從采蓮船裏請出來?即使程顥不表演采蓮船,也得再出一個規定的節目才能作罷。
程顥這才知道,剛才讓自己猜謎原是程頤設下的圈套。
正在二程兄弟嬉鬧之際,突然,衝天炮一聲巨響,街坊的元宵表演隊來到了程鄉坊。
原來是鄉親們得知二程一家即將遷往千裏之外的虔州(今江西贛州),特地組織了一組精彩節目前來祝賀其喬遷之喜,讓他們在家鄉過一個愉快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