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質量往往就是生命的質量。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說: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因此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態度的目標,一生的職業,就是他理想所在,就是他誌向的表示。絕大多數人之所以平庸一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內心的力量,他們隻受外在力量的驅使,為工作而工作。

一、選擇快樂的工作方式

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內在驅動力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充滿激情的人就像發電機,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鼓動我們以更快的節奏邁向人生的目標。比爾·蓋茨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都有一種充滿感染力的激情支持著,他說:我所從事的事業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我喜歡每天工作,總是會遇到新的挑戰、新的機會和新東西,如果你能夠這樣地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永遠不會感覺懈怠。一個人一旦領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勞,就掌握了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就能處處以主動盡職地態度去工作,即使最平凡的職業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來。

如果我們暫時無法選擇工作,那就選擇快樂工作的方式。心不在焉和全神貫注的工作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對枯燥的工作,專心的時候,會感覺到時間過得很快,於不知不覺中完成任務。要真正喜歡這份工作,心中懷著一份感恩和好奇,真正珍惜現有的工作崗位,不僅是為薪水,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工作。即使是在普通的崗位上,從事極為平凡的職業,隻要努力工作,也能抓住蘊藏在其中的巨大機會。

二、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工作上的“喜新厭舊”是指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挑戰,與時俱進,在自己的事業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實際上是開創性地工作。許多人總想找一個一勞永逸的“鐵飯碗”,殊不知,“鐵飯碗”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學有專長,態度積極,工作做得極其認真而出色的人,最後就有可能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就能把“鐵飯碗”揣在自己手上,就永遠不會失業。但如果你選擇馬馬虎虎敷衍了事,不求上進,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務,就可能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拋棄,最後就可能淪為失業者。

發揮優勢達目標,放飛自我樹自信。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認識並發掘自身的優勢,美國蓋格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成優點”,但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秘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管理自己的缺點”。“加強自己的優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讓自己有最大的機會取得最優秀的結果,從而培養自信、走向成功。“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夠好而不放棄努力。自信是自身潛能的放大鏡,自信也是發揮自身優勢的催化劑。但是有許多大學生,在以往的教育中總是強調要不斷地克服缺點,家長和老師都更多地使用批評而不是鼓勵,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便逐漸相信家長和老師的說法,總覺得自己腦筋遲鈍不靈活,從而失去自信心,跟著也就失去了自我。我們要想找回自我,首先要找回自信,要自信就得認識自己、鼓勵自己,在自信的過程中品味成功的快樂,在成功中增強自信,有自信就會有自我,有了自信和自我,才能成就事業,在事業成功的快樂情緒中放飛自我。我們即可以從成功中獲得自信,也可以從失敗的教訓中獲得增添自信的砝碼。重要的是成功了不自傲,失敗了不自餒,當你認識到這點,你的自信可以幫助你發揮優勢,釋放潛能,促使事業成功。

三、鍛造鈍感力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於做人的成功;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在於做人的失敗。不會做人就不會擁有好人緣,要想擁有好人緣就得先學會做人,因為隻有你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才能更容易成就自己的事業。而“太精明”的人算計著別人,想占別人的便宜,因此他必須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地過日子。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深受國人追捧,懂得適時犯“糊塗”的人,卻會贏得別人的喜歡,在人際交往中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