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愛國情懷(2 / 3)

生活就像大海一樣,有風平浪靜時的愜意,也不乏驚濤駭浪時的悲壯。命運的方舟被大海承載著,奔向未知的前方。然後,有的人在未來找到了棲息的港灣,有的人在平靜中虛度一生,而有的人卻在大風大浪中奮力拚搏,他們不甘心被命運被主宰,不情願方向被掌控,因此,他們的一生注定悲壯。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生命本就是一個奇跡,怎奈何被無情的現實一次次摧殘。李商隱卻不願屈從命運安排,他一次又一次起身反抗,演繹了一曲血與淚的樂章。他一生都在掙紮,自從他在心底埋下了夢想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以後的日子裏磨難挫折將與他相伴。

他有一顆憂國憂民,心係天下的心,但在那個兵荒馬亂,魚肉百姓的年代,這樣的心思隻會讓他的路途更加艱難,心靈備受煎熬,他隻能在磕磕碰碰中踽踽前行。

回眸曆史,中華民族已經在神州大地上延續了千百年,其中有過輝煌燦爛的巔峰也有過命運多舛的低穀。時代變遷,朝代更迭,曆史留給了人們的除了數不勝數的物質精神財富,還有引人深思的教訓。大唐王朝將我國古代的輝煌燦爛發展到了巔峰,之後它卻沒能逃過被曆史的洪流衝得支離破碎的結局,它就像一個轉折點,承載了中華大地的文明與沒落。

李商隱生活在晚唐時期,錯過了唐朝的輝煌時刻。一個即將要結束時代自然而然會給這位不安於現狀的憤青的心靈帶來痛苦與衝擊。

有人說,生活由百分之十的痛苦,百分之十的幸福和百分之八十的平淡組成。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決定命運的轉折點很少,更多的是周而複始地平淡循環。而李商隱的一生痛苦和磨難占了很大的比例。麵對大唐王朝的日漸衰落,曾經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無力逆轉的命運正在一步步摧殘他曾經不可一世的風光。

曆史是公正的,它有一顆憐憫的心也有無情冷漠的一麵。它給了人們主宰自己命運的機會,也給人們埋下了有朝一日繁華落寂的伏筆。然而在滔滔的曆史大潮中,李商隱卻承受著異樣的痛苦,他一方麵為了自己的仕途四處奔波,受盡淒楚,另一方麵麵對大唐的江河日下的窘境,自己不由自主地感傷。

曆朝曆代,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最終導致辛辛苦苦經營的基業毀於一旦。興衰成敗大抵如此。李商隱,一介書生,仕途失意的他怎阻止得了曆史的腳步,隻得在一聲又一聲的歎息聲中默默地看著,這個輝煌燦爛的國度淪為曆史的塵埃。

縱使無力回天,李商隱憂國憂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跳動。安史之亂轟動天下,是唐王朝由勝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遊人民遭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經濟受到了極大破壞,洛陽四麵數百周線,皆為丘墟。出現了千裏蕭條,人煙斷絕的場景,同時唐王朝的中央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四十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正割據的局麵。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曆史的浩劫折磨的總是布衣百姓。安史之亂的教訓是慘痛而深刻的,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威脅的不僅是百姓,也威脅了一代王朝。安史之亂有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罪責在唐明皇身上,這一點李商隱心知肚明。李商隱痛惜唐朝的衰頹,更是對君王的昏庸無能深惡痛絕。

君王作為百姓的公仆本就應該恪盡職守,把心思放在治理國家之上,禮賢下士,使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應該隻知道享樂,沉迷情色,行為偏離了對天下的責任。無奈封建社會的統治給了帝王許多至高無上的權利和無窮盡的物質財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身邊誘惑不勝枚舉,又有多少君王能抵製住自己的欲望。

哲學上有一個觀點,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原因促使,今天的狀態是由於過去的所作所為導致的。如果今天很成功,說明過去很努力。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國富民強,統治者的決策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唐明皇身邊的榮華富貴還有美人楊貴妃等眾多誘惑都是外因,君王沒能經受住誘惑,荒淫昏亂,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才會促使邪惡勢力日漸膨脹,最後導致失控的局麵。

李商隱深知這一切,他痛恨以唐玄宗為首的貴族官僚,營私舞弊,不問政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生活。而他隻能默默地痛惜著大唐盛世從此走向低穀,任由心中無助與絕望慢慢攀爬。

或許愛國誌士都有一種相似的情懷,總是喜歡感慨古今,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發他們的無限惆悵,因為在他們心中,國無小事。在大唐的生死存亡的之際,不能獻言獻策,空有一顆報國心,卻報國無門。這樣的窘境,怎麼能夠不讓他感傷。安史之亂,多少讓人有些痛惜,雖然最終唐朝僥幸存活,卻也沒能留住曾經的輝煌。為一個時代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無論是曆史還是生活,我們總會麵對各種各樣的誘惑,特別生活在現代社會,誘惑更是無處不在,一件或許在他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也能釀造一杯苦酒。量變最終必然導致質變,而質的變化或許好或許壞,我們必須小心謹慎地應對每一件事,麵對誘惑,三思而後行。力爭讓情況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李商隱作為一個晚唐詩人,不能像武士一樣在沙場上為國家殺退一兵一卒,衝鋒在前,馬革裹屍而還。隻能用詩歌發泄自己的不滿,把不快和失意的情緒盡情地釋放。然而,詩歌畢竟隻是詩歌,蒼白無力的措辭扭轉不了大局。他站在仕途外西斯底裏地呐喊,卻未能收獲回音,最後他漸漸放棄了呐喊,剩下的是一顆依舊惆悵的心。

在那個統治者閉目塞聽,昏庸無能的年代,一介書生何以敵得過權勢。“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杜牧的淒苦,也是李商隱的深痛。對於不關心國家大事的人來說,或許國家的生死存完並不重要,因為國雖亡但腳下的土地尚存,隻要活著,就有希望。然而,在李商隱看來,國家的生死存亡甚於自己的生命,自己願意奉獻一切,哪怕隻求得一線生機。

一粒種子尚有成為參天大樹的夢想,更何況渾身上下充滿愛國情節的李商隱。報效國家的心從來都不曾停止過跳動,無奈蒼天弄人。

願望的圖騰總是好的,可偏偏“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仕途上的不得誌,摧毀了一代愛國人士的愛國情懷。

可以說,尋到伯樂,抓住了機會就有成功的可能,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或許有太多的人都具備,可是最終得到實惠的人寥寥無幾,可見機會有多重要。然而機會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太難得了。

李商隱是孤獨的,因為他的呐喊聲沒有人回應;李商隱是可敬的,因為他的愛國情懷渲染了大地;李商隱又是無助的,文弱書生抵不過無情的現實。

安史之亂作為前車之鑒,不得不引人深思,教訓的慘重更是值得每一個人借鑒。無比痛苦,幾乎到了絕望的邊沿,他無法理解命運的不公,他痛恨魚肉百姓的統治者,這一切似乎讓他陷入了生命的最低穀。然後,他站在曆史的角落裏凝望著昔日的繁華漸漸退去,大唐的不可一世的風光早經不複存在了。長歎了一聲,拖著沉重的腳步,漸漸遠去。

任憑歲月,風幹了來行的腳印,依然執著地在未來驗證存在的痕跡,留給別人一個追憶。

3.若比傷春意未多

望斷平時翠舉過,空聞子夜鬼悲歌。 金輿不返傾城色,玉殿猶分下苑波。 死憶華亭聞咬鶴,老憂王室泣銅駝。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曲江》

生活是一曲悠揚的旋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音符,在其中飄蕩,各自演繹一段不同尋常的樂章。而此刻的你,正跳動在哪一段時光裏?

“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這是婦孺皆知的諺語。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許在一片廢墟之上悄然生成,最後又在一片繁華中泯滅。世事無常,今天的輝煌抵擋不了來時的滄桑。一個時代的崛起必然替代另一個時代,這其中充滿了太多淒涼與無奈,有多少辛酸與苦楚折磨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人。然而曆史留給了後人的除了一片早已逝去的繁華,更多的是那繁華背後蘊藏的慘痛教訓。我們站在了曆史的邊緣遙望著那一片寂靜,古老的斷壁殘垣,心中湧現了一絲感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呼喊;“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徐錫麟的夙願。古今中外多少有識之士在國難當頭,生死存亡之際,將生死置之度外,視死如歸。他們是何等的可親可敬。

憂國憂民的李商隱心中一直在為大唐岌岌可危的命運而擔憂著。害怕終有一天大唐王朝未能幸免被曆史的洪流衝得支離破碎,這樣的擔憂無時無刻不在暗暗滋長。他時常在睡夢中驚醒,為了國家的明天,甘願傾盡所有,他在自己的夢中為繁華大唐撐起一片天。可命運又讓他萬般無奈,仕途上的失意注定了他的夙願終究隻能化為泡影。他的夢想,始終未能照進現實。

雖未得誌卻無時無刻不心係大唐,才會為了昔日長安最繁華的風景區今日淪落為一座孤城而感慨世事變遷,無限惆悵。或許愛國之士大多如此吧。總是時刻為了國家的命運而擔憂,他們擔憂著未來,感慨著過去。他們的心太勞累了,哪怕一件小事都能把他們原本平靜的心推向驚濤駭浪的天際。

李商隱是可敬的,因為他很愛國,李商隱又是可歎的,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無法施展自己才華的年代,一生夙求最後隻換來一次又一次地跌跌撞撞。

“將軍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回眸曆史,並不乏愛國人士,他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愛國情。他們一顆顆熾熱的心照亮了曆史的天空,演繹了一段段千古絕唱。國家的興衰往往牽連無數人的心,國破家亡的悲涼折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放眼望去,曲江再也看不到昔日帝王駕車臨幸時的盛況了。曾經繁華絕代的曲江,四處是林立的宮殿,寬闊的街道上每天都會有華麗的玉輦走過,身著彩色衣服的宮女姿態婀娜。如今這裏隻有一座荒涼孤寂的城池,隻能在夜半時分,聽到冤死的鬼魂唱著悲涼的歌。

此時的李商隱心中充滿了無限淒涼與苦楚,他暗暗回憶起這一路走來自己的仕途之坎坷,自己年少時刻苦讀書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報效國家。而現在的自己目睹了大唐的一世繁華,而今這種繁華正在褪色,多少苦水隻能往肚子裏咽。普通百姓生於亂世,為了活命尚可苟且偷生,他們不用為了國家的生死存完操心,他們在乎的隻是平平靜靜的生活。而李商隱不能,因為他骨子裏就藏著一份對國家深深的愛,寄托著一份執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