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青衫飄零入江州(1 / 3)

1.煙水惘然

人生的痛苦根源於欲望,特別是自己自私的欲望。如何擺脫欲望的糾纏,答案就是活得忘我一點,無私一點,活得清心寡欲一點。白居易今日被貶官的痛苦,正是因為他還深陷於塵世間,兼濟天下的理想就是他欲望的根源,或許他再回官場實屬無奈,目的單純,但最終的結果卻最終要他獨自承擔。

得知自己被貶後,白居易漸漸讓自己平靜下來,接受這個事實。但等待被貶詔書的下達的這段時間,卻是痛苦難熬的。

對於未知的恐懼,是人類共有的弱點。所有未知,就像是一道門,打開之後,將要麵對什麼,我們無從所知。

詔書下達的日期未知,被貶江州之後的生活更是未知,曾經與自己一起在朝為官的那些摯友,如今漂泊在大江南北,何日再能相見,也是未知的,無數的問號此時都出現在迷茫的白居易的麵前。心如死灰的白居易寫下了一首《自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樂天樂天,來與汝言。汝宜拳拳,終身行焉。物有萬類,錮人如鎖。事有萬感,爇人如火。萬類遞來,鎖汝形骸。使汝未老,形枯如柴。萬感遞至,火汝心懷。使汝未死,心化為灰。樂天樂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懲往而念來。人生百歲七十稀,設使與汝七十期。汝今年已四十四,卻後二十六年能幾時。汝不思二十五六年來事,疾速倏忽如一寐。往日來日皆瞥然,胡為自苦於其間。樂天樂天,可不大哀。而今而後,汝宜饑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病則臥,死則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鄉,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往哉,樂天樂天歸去來。”

一年一年,時光在無聲地老去,生命韶華,轉瞬即逝。成熟之後的白居易懂得了要學會簡單地生活。一切一切,冷暖自知。年邁蒼蒼的身體,卻感覺到無比輕鬆。白天就盡興地玩耍,夜晚就安詳地入眠。不會過分高興,也不杞人憂天。病了就臥床休息,死了就罷休。這樣簡單的生活才是白居易追求的,才是他永久的精神故鄉。他明白再多的掙紮,隻是徒勞。命運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軌跡,縱使反抗,也可能本身就是一種命運。

這年的八月,秋風乍起,秋風吹送著這哀涼的消息,將貶詔送到了白居易的手中。此時的白居易已平靜了許多,接到了詔書後,他立刻收拾行囊,準備去赴任。雖然那時的唐朝有這一規定,凡是被貶官員,自接到詔書的兩日內,就要即刻啟程,不得有誤。但白居易離家的這天,清晨天空中就已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將要從天而降。慘淡的天色,仿佛是在為他拉下合適的幕布,來映襯他的不幸。家人擔心白居易虛弱的身體,勸阻他修養一下多留些時日再去赴任,而固執的白居易卻偏要選擇在這個惡劣的天氣啟程。他再也不願在這個傷心之地多停留一秒,兩日內啟程去上任,他回想起了那句“長安雖大,居大不易”。這句話不僅是對於當年那個貧苦書生白居易的諷刺,也好似是對今日,多次被貶的白居易的嘲諷。那一字字,一句句,都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如此匆忙的情形中,白居易可以舍棄一切身外物,卻不忘帶上當年湘靈送給自己的一雙繡花鞋。甚至每逢夏日翻曬衣服時,都不忘將這雙鞋拿出來翻曬,睹物思人,或許這是排解心中的思念最好的方法。人生已過半,癡情的白居易最終還是盼得了奇跡,看到了希望,命運讓他在仕途中遭受了打擊,經曆了沉淪,但卻給了堅守這份感情多年的他一個回報。

白居易離開的那天,由於長安的多位好友都與自己一樣,草草被貶,因此前來送行的人唯獨京兆少尹李建一人。

這世間的所有離別,都是帶著苦澀的味道。李建前來送行,使白居易格外的感動。兩人年輕時曾共同在朝為官,又同時都對佛教感興趣,因此兩人都將彼此視為知己,如今卻兩地分隔,並且身份地位相差較大。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滿腔訴不盡的情懷,最後隻能化作無言地揮手。

白居易痛苦地與李建分別了,別後這下一首記錄當日心情的詩作。《別李十一後重寄》“秋日正蕭條,驅車出蓬蓽。回望青門道,目極心鬱鬱。豈獨戀鄉土,非關慕簪紱。所愴別李君,平生同道術。俱承金馬詔,聯秉諫臣筆。共上青雲梯,中途一相失。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蕙帶與華簪,相逢是何日?”

伴隨著暴雨驟降,白居易離開了長安這個傷心之地,走後不多時,老友楊虞卿就從鄂縣趕來,他先到了白居易位於長安郊外的家,但得知白居易已經離開,於是快馬加鞭地向白居易追去,追了近四十裏路,終於在滻水追到了白居易。

白居易聽到有人在身後叫他,於是回頭望去,看到楊虞卿風塵仆仆的樣子,白居易感動不已,高聲呼喚著楊虞卿的名字,眼淚也奪眶而出。兩人相見後,相擁而泣,並在滻水邊對酒臨風,互相傾訴心中的不愉快。

不知不覺間,雨過天晴,白居易向楊虞卿辭別,徑自向藍田縣境內走去。白居易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告別了這座繁華的城市——長安。

對於長安的記憶就如同被塵埃覆蓋的傷疤,躲在昏暗的角落裏安靜地睡著。此時若要離去,那記憶中的傷痕卻似被一陣微風吹過表麵的微塵,血淋淋的傷疤被離愁別緒撕碎在腦海之中。

獨自一人的白居易帶著複雜的心情來到了藍橋驛。藍橋驛是唐朝時被貶官員離開長安時的第一站。在這裏,他看到了許多與他同樣滿腔悲憤的文人士大夫因懷才不遇,壯誌難舒,而在此地留下了許多詩篇。其中一篇竟是前些日子被貶官的摯友元稹的詩《西歸絕句十二首》,白居易相當激動,也留下了一首《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這首絕句,表麵上隻是平淡的征途紀事,頂多不過表現白居易和元稹交誼甚篤,愛其人而及其詩而已。其實,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卻暗含著詩人心底下的萬頃波濤。

白居易的下一站是陝南的商州,他將在這裏等待著與家人會合,然後一同向襄陽進發。

人們常把時光比作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其中奔騰著我們花開的記憶,流淌著握不住的年華,襄陽對於白居易來說並不陌生,年少時曾因父親在此地任職而在此居住過。如今舊地重遊,感慨頗多。《再到襄陽訪問故居》“昔到襄陽日,髯髯初有髭。今過襄陽日,髭鬢半成絲。舊遊都是夢,乍到忽如歸。東郭蓬蒿宅,荒涼今屬誰。故知多零落,閭井亦遷移。獨有秋江水,煙波似舊時。”

白居易在襄陽停留了幾日後,就不得不日夜趕路,因為朝廷正催促他抓緊到江州上任。雖然從長安到江州的一路上風景無數,美景可以讓人開懷,也可以加重漂泊之人的離愁別緒。即使是觸景生情的情也都帶著濃濃的傷和愁。

此次行程中更有一個意外,上天仿佛聽到了他內心的呼喚,在在去往江州的路上,他巧遇了湘靈父女,多年的感情積澱與坎坷的命運帶給他的痛苦終於在此刻爆發,他不敢相信這相見的場景會在生活中再次出現,此時的團聚又將意味著多久的別離,一首《逢舊》道出心中的感慨和思慮“久別偶相逢,俱疑是夢中。即今歡樂事,放盞又成空。”

後來,這段曆經了多年的感情,終於在白居易五十三歲這年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白居易五十三歲那年,任職杭州刺史,在回京的途中,路過湘靈曾經居住的村莊,但當年的村莊如今已經換了新顏,找不到當年的任何痕跡,也沒有留下湘靈的半點蹤影。這段癡戀,也隨著湘靈的離開,而落下了帷幕。癡纏一生,不失淒美的感情最終還是以悲劇結尾,但這也許算是這段不被看好的感情,最美好的結尾。

2.山雨僧廬

輾轉,沉浮。他的生命,再一次承受著命運的顛簸。麵容憔悴的白居易幾經波折終於到達了江州,數千裏的行程早就將其折磨得疲憊不堪。生命太多的苦累與疲乏,他突然生出一種蒼茫的疲乏之感。

這一路走來,一邊鬱悶愁苦,一邊用佛學開導自己,人生本來就是虛空的,又何必為了官場的幾番波折而痛苦。因此,來到江州時,白居易的心態已經平靜了許多,至少他準備好了迎接即將在江州展開的生活了。

白居易到達江州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時分,暮色幽幽,寧靜中點染著一種哀愁。他不知道,明日的黎明,該是怎樣的光彩。

但當白居易的船剛一靠岸,便出現了讓他難以想象的一幕。岸邊響起了鑼鼓和音樂聲,他知道這是歡迎朝廷大官的樂曲。聲聲樂曲,震懾人心。隨後看到岸邊有一眾百姓興高采烈的載歌載舞,同時一隊人馬迎麵走來,為首的是一麵色從容但笑容有些拘謹的男人。白居易看其官府就知此人正是江州刺史崔能。

在朝廷受到排擠而遭流放此地,偌大的朝堂之上,人情冷暖,隻有自己知道。而初到此地的白居易卻能夠感受到當地淳樸的百姓對於他這個被貶之人,卻絲毫不減的熱情,讓其十分感動,無法忘懷。諸多感慨彙聚於心,於是他便借此賦詩一首《初到江州》“潯陽欲到思無窮,庾亮樓南湓口東。樹木凋疏山雨後,人家低濕水煙中。菰蔣喂馬行無力,蘆荻編房臥有風。遙見朱輪來出郭,相迎勞動使君公。”

尚未到達江州時,白居易心中還是存在著些許顧慮的,他擔心自己隻是一個被貶之人,當地的刺史是否能與自己融洽相處。而剛才崔能的表現,讓白居易覺得自己的擔憂是多餘的。

崔能雖然是從三品的官階,但崔能還是唐高宗時期著名文人崔融的曾孫,因此對於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已是仰慕已久。

昔日仰慕的文豪在近日卻在他的手下為官,崔能自然無比歡欣,更不能虧待了白居易。此外,白居易曾是皇上身邊的近臣,在朝中也深得人心,雖然一朝被貶,但誰又能預測得到有朝一日皇上會不會再次對他委以重任。因此,崔能對於白居易的到來是絕對的禮遇。

潯陽在當時的唐朝屬於一個大郡,由於地處長江南岸,因此商業貿易極為發達。同時,這裏的美景也同樣使世人驚歎。廬山美景遠近聞名,崇山峻嶺間到處可見蔥蘢的景象,許多佛寺也盡數鑲嵌在層巒疊嶂之間,若隱若現,那種獨特的魅力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癡迷。

對於白居易這個本就對寺廟有著獨特感情的人來說,能夠親臨這廬山腳下體味這別樣的風景,已經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崔能早就為白居易選擇了一處位於江邊的院落,這裏雖然偏僻了一些,但正和白居易的心意。白居易也因自己特殊的身份,在崔能手下也不必恪盡職守,工作的靈活性相對較大,這也正為他喜愛遊山玩水的性格提供了便利。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終於迎來了在江州的第一個春天,因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睹廬山的秀麗。無論是心靈上還是身體上,白居易在過去的一年都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冬季,而今春意盎然,正是登山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