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後記(1 / 1)

計劃中的《粟裕三部曲》之二《名將粟裕珍聞錄》,繼《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一書出版之後,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核批準,也得以付梓麵世,內心的激蕩是無法言喻的。

這自然不是個人辛苦取得成效後的些許歡樂,而是一代元戎、華東野戰軍統帥粟裕大將真實的曆史地位得到國家權威部門認可的巨大喜悅。

官本位文化傳統深厚的國度裏,圖騰的似乎是官銜,往往神化地位崇高而顯赫的人;對因種種原因成為聚光燈邊緣的人,則多以成敗論英雄。一般百姓如此,即便肩負書寫曆史重任的史家,因濃厚的“印刻效應”,也常常難以免俗。

我常常感慨某些史家“以論閹史”的治史觀。史料是“足”,結論是“履”。寧可削足適履,閹割史實,也要死抱住老的錯誤結論不放。對待粟裕,便是從他的大將軍銜逆推他的軍事才華,從他的非正式野戰軍司令員官銜逆推他的卓越貢獻,從他挨“好人”整的悲劇逆推他原本莫須有的罪狀。

軍事科學院軍史研究部劉庭華研究員,曾語重心長地告誡我說,要完全寫透粟裕,再過三十年以後才有可能。長者無奈之言,不能不令人深思。

但好在曆史總在一點點地前進,終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任何曆史人物,其真實的軌跡總有再現的時候。一如地下的烈火或湧動的春潮,任何阻遏的企圖終究是徒勞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勢虛幻的泡影成為過去,一切自然會恢複其本來麵目,人性的美醜善惡也將黑白分明。

這本三十四萬餘字的書稿,是我多年來在圖書館、檔案館翻閱文檔的研究集成,或者是采訪粟裕大將身邊工作人員與老部下的記錄,應當感謝的人難以計數。當麵或書信賜教者如楚青、粟剛兵、朱楹、鞠開、劉祥順、呂韌敏、管新凱、石征先、殷衛平、汪維懋等粟裕將軍的親屬、老部下及粟裕研究專家與學者;常賜以各種勉勵和幫助者如魏寒楓、吳躍軍、高峰、劉宇揚等友人,都是我當終身銘刻在心的。魏寒楓先生還慷慨地將他所寫的《粟裕百年》一文交付與我,作為本書的引子。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盡管依然日理萬機,公務繁忙,卻仍擠出時間細心審閱書稿,並欣然為本書題寫了書名,給我以莫大的關懷與慰勉。

華東野戰軍老戰士、著名音樂家、《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之一、原文化部對外文化司司長呂韌敏老前輩,也不顧年事已高,大病初愈,滿懷深情地為本書作序,令我感佩終身。

粟裕大將生前秘書、原中央軍委辦公廳副軍級幹部、中央軍委批準的《粟裕傳》編寫組組長朱楹將軍,不僅時常給予我書稿內容上的悉心指導,還再次慷慨地提供了本書的全部珍貴圖片。他的慈祥與仁德,我將沒齒不忘。

還有山西出版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呂繪元老師,不僅一年前即主動向我約稿,激勵我加班加點完成了本書,還為書稿的立項、編輯付出了不少心血,令我感受到了一個北方人的敦厚、勤勉、嚴謹,也令我深有知音之感。

本書的出版,就個人而言,僅僅是又探索了一小步,日後應當勤勉的事情還很多。有人說:“對我們這類研究曆史,把再現這段曆史作為己任的作家來說,在寫作中必然要把這類人的偽造和所蒙上的灰塵來個清除。而不管這些人曾經擔任過什麼高官顯位。”我唯有以此作座右銘,不憚於前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