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商鞅(2)(1 / 3)

分析“君權至上”不平等的思想,漠視法律的態度,我們得出思想和製度的是擁有繼承性的,而這種繼承性會在人的潛意識形態中被遺留下來。經過幾千年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的磨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意思形態,即安分守己。人們聽從權力的支配,不去做違法的事,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一生。受這種觀念的束縛,我們已經養成了對自己權利漠視的習慣。而由於行政機關的受賄、有償服務、執法不公、以權謀私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行政機會的形象,從而使人們不願再相信法律。因此,行政機會製定的法規也必難以執行。

要想改變這些情況,我們就應當立強有力的行政權力監督機製,我們可以借鑒“夫事同體一者,相監不可。且夫利異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為保也”的做法,讓有利害關係的人互相監督,同時實行社會監督,隻有有效的監督才能保障公民權利。

培養人民法律至上的觀念,能從法律上找出影響公民權利自由的處理措施,行政行為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行為違法必須承擔法律責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執法水平。

行政機關必須有完善的法律體係。體係必須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有可實施性和相對穩定性。隻有法律穩定,才能讓人民知法、懂法。隻有法律體係完善,才能讓行政權力受法律所控製。

商鞅的愚民思想

人們研究商鞅變法對中國曆史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偏重於變法所帶來的得與失,從而忽視了同樣是變法內容的愚民思想。商鞅的愚民思想實際上也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產生過長遠而又深刻影響。

商鞅提出愚民思想動機和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製社會開始向封建製社會過渡,這時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針對社會製度的巨大變化,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該如何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等主張和看法,“愚民”就是其中之一。最早提出“愚民”的是老莊和管仲。老子說“古之善為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他極力倡導用愚民政策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鬥誌,反對開發民智。莊子同意老子的觀點,並將老子的觀點更加絕對化,他主張取消一切製度、規範和文化,認為隻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

然而諸子中,隻有商鞅的愚民主張是最明確、最係統,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商鞅的愚民思想在曆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韓非子繼承了商鞅愚民思想,並使其進一步發揮。

秦國實行變法的目是為了富國強兵,這正符合當時曆史發展潮流。但是,在當時,國家是統治階級用來鎮壓勞動人民的工具。因此,國家的利益與人民利益形成對立。商鞅說:“民強國弱,民弱國強。”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削弱人民的力量。商鞅還認為,要想治理天下,要想打敗強大的敵人,就必須先治理他的民眾。商鞅認為,隻有使民眾愚昧無知,民從才不易對抗國家和君主,從而受國家的統治和管理,隻有這樣國家才容易治理,君主地位才會更加牢固。

在當時,農業和戰爭啟到主導作用,農業發展了,國家才能強大。商鞅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而所有變法內容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讓民眾重視農戰,成為了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隻要民恰似愚昧無知,他們就不會反抗統治階級,就會按照統治階級的意誌從事農戰。所以,商鞅的愚民思想,目的是使人民擯棄雜念、歸心農戰。

商鞅的愚民思想,就是為了能使統治階級能夠更好地統治和驅使人民,使人民專心從事農戰,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民眾愚昧而容易管理,也正是商鞅自己總結了他積極推行愚民思想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