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人物的成長也具有其平凡性,關鍵是他們在做好思想準備進行人生不懈追求的過程中,從日常司空見慣的普通小事上,迸發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凡為神奇,獲得靈感和啟發,從而獲得偉大的精神力量,去爭取偉大成功的。這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地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琅邪陽都,即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
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後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後,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
建興五年,上疏《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而回。
建興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於薑維。
成就與貢獻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發明家。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24篇,104萬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等。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
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十箭。做“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地位與影響
諸葛亮明法、正身、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作為三國故事中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的文學形象隨著《三國演義》而廣泛深入人心,並對後來小說如何著力刻畫謀士、幕僚之類人物的文學形象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諸葛亮雖然沒能實現統一國家的夙願,但通過不懈的努力,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和國家統一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的聰明才智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推崇,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