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Facebook還麵臨著巨大的盈利壓力。眾所周知,Google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商業模式,其廣告係統每年可以創造240億美元的收入。蘋果從每一部銷售的產品中都獲得巨大利潤。一些業內人士分析稱,蘋果可以從每部iPhone中獲取368美元。盡管用戶可以買到199美元的iPhone,但為得到其想要的內容,用戶要繼續在AppStore中消費,蘋果的App將長尾理論發揮到了極致。亞馬遜也不缺資金支撐,分析師預計到2015年時,亞馬遜的年度收入將增加到1000億美元,這將使亞馬遜成為數字內容的領航者。
但是,Facebook的收入卻無法與之相比,有報道稱Facebook2011年上半年的收入為16億美元,蘋果獲得這一收入隻需要9天。Google的廣告收入已經達到240億美元,桑德伯格要使Facebook達到這一收入還要付出很多努力。
Facebook似乎要打造所有的產品,從廣告到搜索,到硬件產品,再到數字內容,以及電視業務和平板電腦等。紮克伯格的所有雄心壯誌和目標都需要大量資金,但作為一家私營公司,Facebook在資金方麵的實力顯然不如蘋果以及Google,這在某種程序上限製了Facebook的發展。基於這種限製,Facebook的大動作要等其上市之後才能完全顯現。但這其中,Facebook也可能會失去進入某個領域的最佳時機。
以上種種都是Facebook在與蘋果、Google和亞馬遜的競爭中所麵臨的困境,但是年輕的紮克伯格從來沒有失去挑戰權威的勇氣與決心,就像他在給一名記者的留言中所寫的,“財富眷顧勇者,帝國沒有界限”。這種野心與無畏精神足以讓人們期待Facebook創造的奇跡。
樹大招風
在上世紀90年代,能夠形容微軟的詞彙隻有一個:獨霸天下。當時微軟內部許多員工辦公室的牆上都掛著“TWD”字樣的海報(TWD=TheWorldDomination=統治世界)。但是,其“橫行天下”引起了美國司法部門和歐盟的注意。微軟麵臨著一宗反壟斷的訴訟,訴訟的核心問題是微軟將瀏覽器軟件與其壟斷市場的Windows操作係統軟件捆綁銷售,這種行為是以非法的方式阻止市場上的正當競爭,從而保持了其在軟件市場的壟斷地位。微軟一直深陷這宗“傷神”的反壟斷調查。2000年6月,美地方法院做出對微軟拆分的判決。2001年6月,上訴法庭推翻地方法院的裁決,微軟躲過被拆分的命運,但其違反反壟斷法罪名成立。2007年9月,歐洲初審法院裁定,維持歐盟2004年對微軟公司做出的反壟斷處罰決定,向微軟開出了4.97億歐元的巨額罰單。這是微軟第一次在壟斷問題上敗訴。
微軟遭遇反壟斷訴訟,這是其過於龐大的惡果。這種問題在後來的業界巨頭蘋果和Google身上同樣存在。很快,Facebook也將麵臨著同樣的問題。Facebook在控製用戶和平台夥伴上的野心與潛力不可小覷。曾有業內人士指出:“Facebook對自身平台的掌控比微軟還要有力,Facebook隻要輕觸開關就可以在任何時間把開發者扔出去,不管這個開發者是誰。”如果Facebook不懂得適當分享商業利益的原則,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一股獨大的勢力,自然會引來反壟斷組織的監管。
政策風險
Facebook如此流行,以至於其大股東尤金·米爾納(YuriMilner)曾說,Facebook賬戶就是用戶在網上的護照。在他看來,這正是Facebook的價值所在。但對米爾納的言論,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由誰來控製我們的電子身份?理論上護照隻有政府才能簽發,但Facebook已經成為公民身份的特殊符號,當其日益壯大的時候,政府是否還能容忍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
Facebook與一般網站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場所,它還是很多人集結起來的平台,被人們稱為“無組織者的場所”。想想希臘的罷工運動吧,很多人都是通過Facebook集結起來的。在德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德國媒體指出,如果網絡監管不力,很可能會出現更多問題。比如,在Facebook上,德國新納粹會進行宣傳、聯係和動員,試圖影響德國的日常秩序。這種行為自然會引起政府的關注。當一個公司和政治過分親密時,勢必會帶來政策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