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楚國文化有機部分的青銅文明曾是我國曆史上一部雄渾奇崛、輝煌燦爛的交響詩篇,卻為何沒有形成中華民族的科學之源?陸羽首開茶文化之先河,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股蔚為壯觀的“茶潮”,可在國內,不論茶的物質形態,還是文化精神,卻反而落後了,原因何在?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集我國中醫學之大成,可從此以後,中醫學卻鮮有發展,在西方醫學無情而致命的衝擊下,中醫幾近摧毀,這到底是哪根“神經”出了問題?中國化的禪宗為何經由日本的發揚與光大才在西方世界卷起了一股“禪宗熱”?諸葛亮唯有走出故居古隆中,唯有“參政從政”一途才能實現他人生的終極價值嗎?大禹時代,先民們就已具有了治理洪水的成功經驗,為何四千多年過去了,長江水患卻愈演愈烈,成為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危機之一?以武昌首義而觸發的全國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主宰中國曆史命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為何封建專製的陰魂仍然籠罩在民族上空久久不散?音樂在戰國時期,就以楚國曾侯乙編鍾為標誌步入成熟時期,此後,為什麼中國音樂卻漸成衰頹之勢滑入曆史的深穀一直低迷徘徊?……
從荊楚大地燦爛文明所引發出來的思索長久地縈繞在我的腦際,怎麼也揮散不去。於是,我索性由此生發開來,從古到今,由家而國,從湖北到全國,從中到西,縱橫馳騁,上下擺闔,展開了一番別有韻味的探討。
我以為,導致民族落後與國勢衰弱的根本原因,關鍵在於我們的文化體係與社會機製出了“毛病”。
自漢代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始,中國的命運就由冥冥之中一雙看不見的“上帝之手”給決定了。
儒教是所謂的古代聖人孔子一次性完成的藝術古董,他講究的是“述而不作”。當述而不作上升為全民的指導性思想時,整個民族,也就喪失了應有的創造性與活力,從上到下地變得“陽萎”起來。
實在難以想象,一個隻知守成,不懂創造的民族能在競爭日劇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更不用說永葆青春活力長盛不衰了。
而誕生於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儒家文化體係,是與專製、愚昧、禮教、等級連在一起的,其中最為缺少的就是科學、民主、自由、平等、法製等現代文明精神。儒教的所謂知識,對於自然和社會來說,都是一些偽知識,是僅僅做人的道德倫理知識。儒家注重實踐的急功近利態度在客觀上限製了中國人的理性思辨能力,束縛了中國古代形而上學與邏輯學的發展,從而導致了科學的落後。從嚴格的理論意義而言,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科學,有的隻是工藝。即以國人長期引為自豪的“四大發明”而言,說到底僅屬工藝的範疇。
儒家也有民主,但其民主是“為民作主”,是一種統治者高高淩駕於老百姓之上肆意踐踏人權的“民主”。
儒教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從來就沒有什麼平等與自由可言。
儒教的社會結構模式,是家庭的延伸,即所謂的“家國同構”。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放大。家有一家之長,國有一國之主;家庭有父子等級,國家有君臣之別;家庭講求禮治,國家也就以禮代法,封建官僚教訓子民常常動用的就是與父親抽打兒子屁股同樣類型的刑罰。直至今天,地方官員仍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父母官”。
由此可見,在缺少現代精神的儒教文化體係中,怎麼也生長不出現代文明的優良種子。
如果我們不能真正而徹底地掙脫儒教的束縛,不能完善與健全正常的社會機製,必將永遠處於封建愚昧、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局麵!
然而,儒教的務實性與世俗化卻又與現代的某些精神並行不悖,它的主要內容也無法證偽。因此,盡管曆來反孔的呼聲不斷,卻一時難於使之達到摧毀的地步。而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已在古老的中華大地積澱得過於深厚,隨便抓起一把泥土輕輕一捏,也會擠出一些封建的汁液。封建意識與專製殘餘隻要稍不留神,一遇機會,它們就會死灰複燃。
那麼,我們何時才能走出曆史的陰影與文化的怪圈,重建中華上古文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