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青銅時代(1)(1 / 3)

青銅時代,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一部雄渾奇崛、輝煌燦爛的交響詩篇。

由青銅時代產生、積澱、結晶而成的青銅文化,曆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戰爭浩劫與自然淘汰,至今仍閃爍著動人的光芒。以重達八百七十五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氣勢礴磅的曾侯乙編鍾、精美絕倫的越王勾踐劍為代表的青銅器物及其他傳承於世的各種青銅禮器、食器、兵器如鼎、缶、尊、爵、觚、斧、戈、戟、矛、弩等,無不向人們述說著青銅時代的多彩風姿,展示著青銅文化的豐富內涵,映射著青銅製作的高超技術……

青銅時代,是一個足可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回腸蕩氣、迷戀陶醉、驕傲自豪的偉大時代!

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麵對光彩奪目的青銅器物,感歎讚賞之餘,卻因資料匱乏而對製作這些精美器物的原料——銅的開采過程、冶煉技術不甚明了,“史文闕佚,考古者為之茫然”,隻好“姑且存而不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境內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便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白,解決了銅是如何開采與冶煉這一重大的曆史課題,被稱為建國以來中國考古新發現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掘規模最大、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古銅礦遺址,被中外專家、學者認為“是世界冶金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

因此,青銅時代雖然已在翻卷的曆史雲煙中消逝了兩千多年,我們仍可在那卷帙浩繁的史籍中追尋它的依稀風彩,在留存於世的青銅器物中感受它的脈博跳動,在一種自北宋末年就開始有組織地研究的專門學問——金石學中見識它的精深絕妙,更可在發掘出土的銅綠山青銅冶煉遺址中感受它的博大宏偉。

1994年底,我受命創作一部反映青銅時代的大型曆史劇《青銅九鼎》,不僅較為係統地研究了青銅文化,還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住了幾天,從感性上充分認識古代先民們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特殊環境中付出的艱辛勞動、閃現的聰明才華與創造的文明成果。

銅綠山所在地的銅鐵礦藏非常豐富,經過好幾千年的開采,至今儲量仍相當可觀,一個現代化的銅礦就座落在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附近。

很久以來,銅綠山周圍滿山遍野都是煉銅爐渣,覆蓋麵積約十四萬平方米,最厚處三米多,總量至少在五十萬噸以上。銅渣一直就在那兒堆著,風吹雨淋,日曬夜露,歲月悠悠,無人問津。一片廢棄的銅渣在重功利與實用並為生存奔波掙紮的普通人眼裏,引不起多大的重視與注意,按說也是一樁十分平常的事情。

後來,銅綠山來了一支地質勘探隊,一堆堆的銅渣自然就引起了這些被現代科學思想“洗過腦”的隊員們的注目:這麼多的冶煉遺物屬誰人開采?是什麼時代留存下來的?它們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曆史事實?走訪民間,有的說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占鄂城時在此安營紮寨,鑄造兵器所留;有的講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率領大軍殺退金兵,製造大冶之劍遺存……傳說紛紜,一時難以深入考究,也就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直到1973年,當地礦山在生產剝離中,電鏟掘進到離地表四十多米深的古礦井裏,發現了一批銅斧。幾位愛好曆史的工程技術人員對此既感到興奮,又感到迷惑,我國在戰國末期就已進入鐵器時代,難道說唐宋時人還在使用這樣的銅製工具開采銅礦嗎?又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堆積的銅渣、迷離的傳說、古老的銅斧……這一切,似乎都在向人們默默地訴說著一個久遠而瑰麗、奇妙而宏偉、真實而迷人的曆史事實。為了揭開籠罩著這一曆史事實的神秘麵紗,技術人員立即將銅斧送往中國曆史博物館,以求得到一個真實而圓滿的答案與解說。

一支由中國曆史博物館和省、市、縣、礦等共同組織的考古隊伍很快趕赴現場,開展調查發掘。

於是,一個從西周曆經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西漢的巨大古銅礦遺址這才被人們發現,並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1984年底,我國第一座古銅礦遺址博物館以它那別有的風姿在銅綠山古采礦遺址拔地而起,舉世矚目,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必然中帶著很大的偶然性因素。如果沒有地質勘探隊的前期走訪,如果沒有那幾把銅斧的出土問世,如果沒有引起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的足夠重視,如果沒有他們對曆史的極大興趣,如果沒有考古隊的調查發掘……這一係列如果中,隻要有一環出現斷裂,也許銅綠山上遍布著的,還是一堆堆在世人眼中視為無用或累贅的“廢物”。

在我們腳下這塊生生不息、有過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該有多少類似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文物寶庫或是沒有發現,或者無可挽回地慘遭毀棄,或在目光短淺的各種建設與開發的浪潮中日漸消失。

科學、理性而自覺地對待曆史遺產,避免盲目與無序,開掘保護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不僅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神聖使命,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