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第一部全麵、係統、完整反映曆代人物的力作——《臨夏人物誌》,經陳龍同誌辛勤筆耕,終於成書,深感欣慰。
臨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人物薈萃,境內古文化遺址遍布,名勝古跡隨處可見,磚雕精美,“花兒”悠揚。是“唐蕃古道”的要衝和“四大茶馬司”之一,稱“河湟雄鎮”,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人物為一方之邦柱”,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曆史,文明的曆史孕育了無數的名人。《臨夏人物誌》以翔實的史料,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記述了臨夏古今曆史名人、革命英烈、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工匠以及“河州三馬”等各族各界曆史人物,是一部整理、保存地方史料,宣傳臨夏的佳作,意義重大而深遠。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書中所寫的名將念賢、朱隆、長略、蔣斌;名垂後世的範育、朱紳、王竑、馬應龍;抵禦外侮,拚死疆場的朱貴、馬福祿;最早在隴原大地上宣傳馬列主義的牛載坤;在第一次大革命中英勇犧牲的共產黨員胡廷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共和國將軍魯瑞林、侯世奎、黃德魁、唐萬成;第一位東鄉族中共黨員、寧夏“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解放戰爭時期慘死在國民黨監獄中的中共地下黨員朱亮、楊鬆軒、黎瑞亭、牙克新等烈士,其高尚的品質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其中民國時期興辦地方教育的有識之士馬福祥、馬全欽、徐紹烈、馬有錄、蘇效湯等,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了臨夏全民辦教育的熱潮,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興辦地方民族企業的馬輔臣,注重民族團結的喇世俊、馬國珍;經商致富不忘公益事業的拜景星、汪百川;政績卓著的知州王全臣、楊增新;著名教育家王朝弼、祁魁元、肖景何;著名工匠石揚保、綻成元及統治甘、寧、青三省達四十多年的“河州三馬”等,作者均依據翔實史料,秉筆直書,讓後人評說和借鑒。
《臨夏人物誌》將一花引來百花開。願更多的反映臨夏人物、風情、曆史、文化的優秀書籍問世,為宣傳臨夏、振興臨夏,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