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藝術、體育界人物(2)(1 / 2)

裴子源(1891—1964),廣河縣裴水家村人。青年時拜蘭州名師曹碧齋學武,好學勤練,刻苦學藝曆時10餘載,學有所成。所學拳械套路甚多,拳以撕、包、貫拳為主,棍以八普條子為長,所練八普條子棍法,套路嚴謹,棍藏槍法,自成一家,為時人推重。1950年任蘭州市武協委員,在甘肅武術界有佳譽。

耿智天

耿智天(1903—1978),臨夏市折橋鄉耿家沙台村人,著名河州平弦說唱藝人。自幼隨師羅良德學唱“河州平弦”,唱腔渾厚,聲音清越,善操三弦、揚琴、琵琶,在臨夏城內開設“鳳林茶園”,與藝人李蓀生、石德庵等組織“河州平弦自樂班”,演唱共樂。解放後耿智天創作編演曲目很多,1953、1957年兩次代表臨夏參加全省民間音樂會,獲獎而歸。部分優秀劇目被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收集。1958年被選為甘肅省赴京參觀團員之一,在京參加全國民間曲藝會演,博得好評,並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合影。1958年自編自唱的《水上北塬》,又獲全省會演獎。耿智天直到晚年仍演唱不輟,深受人們喜愛。

方學義

方學義(1903—1984),字宜山,臨夏市人。出生武術世家,自幼隨父方永虎習練拳術,武技日進,後得天啟棍第三代名師馮善成、梁庚學、穆惠來等口授身傳,棍術大進。

青年時期從師西北軍武術教官王文寬,精於刀術、槍術。後投軍魯大昌部,任武術教官、營長等職。曾參與堵擊北上紅軍,防守天險臘子口。1946年解職回家,潛心研究天啟棍法,集各家所長,將天啟棍法中的大、小折子棍法,按動、靜、疾、徐,起伏轉折的變化規律,有機地重新排列組合,串聯成新的套路一串子棍。

解放後方宜山經商習武, “文革”中被揪鬥關押,所寫拳訣棍譜大多被毀。他一生授徒甚多,自1979年開始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參賽的5名天啟棍手均為他的徒弟,全都獲獎,天啟棍亦被收入《中華武術辭典》。

虎占林

虎占林(生卒年不詳),回族,康樂縣虎家村人,出生武術世家,自幼隨父習練武術,勤學苦練,擅長春秋大刀、六合槍、蟠龍棍、子胥鞭、子龍槍、扭絲錘、流星、天文牌、八路條子、大小紅拳等,尤以祖傳達摩棍見長。1957年參加全省武術表演,獲二等獎。

丁如蘭

丁如蘭(1920—1981),女,康樂縣景古鄉寺灘村人。自幼嗓音極好,最愛哼唱花兒,打柴、勞動間歇,給鄉親們唱上幾首,以解乏氣。同樣愛好花兒的母親支持她,並給她講蓮花山的傳說和六月六花兒會的事,使她更愛唱花兒,向往著能上蓮花山和歌手們對歌。可是由於家貧,丁如蘭年僅15歲就被迫出嫁,婆家十分封建,不準她唱花兒。又是一年農曆六月初六,各路歌手都上蓮花山,村邊路上上山的人絡繹不絕,她羨慕得嗓子發癢,忍不住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過路歌手聞歌回唱:“庭院栽的牡丹花,今日遇見好唱家,尕妹子快把名說下,六月六上好搭話。”丁如蘭接口就唱:“針線盒裏繡花針,唱把式問的情誼深,唱家行裏沒名聲,我是丁家窮尕妹。”丁如蘭甜美的歌聲引起唱把式們極大的興趣,他們讚歎“花戀蜂,蜂戀花,天下好家訪名家,誰知名家在這撻”。“窮尕妹”是個能把天上的鸚哥唱下來的好唱家的名聲,在蓮花山花兒會上傳開了,從此後,人們熱情相邀她唱花兒,她越唱越愛唱,越唱名氣越大。

丁如蘭唱花兒,她的丈夫認為丟盡了臉,不斷毒打她,不讓她唱,可是不管丈夫怎樣打罵,她唱花兒的興致絲毫不減,婆家無奈,放出話來,要賣掉她。早就仰慕“窮尕妹”的花兒好家郭啟榮,托人說合,用100銀元買下“窮尕妹”為妻,郭啟榮也愛唱花兒,每有花兒會就陪丁如蘭去唱,從此,洮岷花兒會上到處都有窮尕妹天仙般的歌喉。“大竹做成傘把了,窮尕妹一來膽大了,不來時浪山的半扇扁下了。”當時花兒會唱歌的規矩是女的隻準躲在人看不見的地方唱,不準拋頭露臉。丁如蘭第一個站出來向舊習慣挑戰,大膽地站出來和男歌手對歌,“歌手好比苦苦菜,車也碾來馬也踩,數九寒天土裏埋,霜殺雪凍根不壞。”在丁如蘭的帶動下,婦女上山唱歌的越來越多了,大家敬仰她,每逢花兒會,就給她掛上數不清的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