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言為心聲,文又何嚐不是如此?

散文,和小說,詩歌,戲劇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而我卻對散文情有獨鍾,所見所聞之餘,總會不禁想寫些什麼,於是,就相中了散文。

散文的形式是活潑的,它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可記人,可詠物,可抒情,可描寫。從表麵上看,結構鬆散,甚至跳躍性很大,不同小說,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但散文看似的“散”,憑借想象的翅膀,許多時間空間跨度很大的相關事件,卻可以濃縮在一篇文章內。當然,這些材料需講究質量,能夠圍繞主題這根紅線。像粒粒珍珠,被紅線串起,才能成為一根惹人喜愛的項鏈。

散文,源遠流長。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直至近現代,散文名家輩出。咀嚼精美的散文,猶如夏之甘霖,冬之醇酒,沁人心脾,暖人心懷。

耳染目濡,就形成了創作的習慣。

雖然,我的第一篇變成鉛字的文章不是散文,在報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散文的比例也不大。但從遭到一些嬗變之後,我就潛心學會了在電腦上寫作,開通了博客。在這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裏,寫人,敘事,抒情,議論,讓自己的思想和情懷在顯示器上變成一篇篇文章。

文貴於真。

不追求華麗的詞藻,不陷入功利的俗套,就像一條遊在清純的水中的魚兒,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寫作。把自己的感懷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讓自己的生活痕跡永不褪色。

梁實秋先生曾說過,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種翻譯。將我們腦子裏的思想和情緒譯成語言文學。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如其人,如果掩飾那則另當別論。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過,他認為隻有一個名詞能夠表達他心中的一件事物,隻有一個形容詞能夠描寫他心中的一種特色,隻有一個動詞能夠表示他心中的一個動作。這就是要求表達的準確。固然,這是一種境界,很多人難以企及。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們懷著對崇高的敬畏,對神聖的虔誠,對信仰的熱誠和對生活的摯愛,寫出真實的情感,就無愧於人。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但這並不是休閑的文字所能承負。

南昌,是我求學、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這座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曆史底蘊深厚。曾以“南昌之光”為題,讚美南昌的靈氣,抒發對南昌的摯愛。感謝南昌,給我智慧,給我激情,給我靈感。是以此命名散文集。

200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