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居塞比·威爾弟:意大利最有才華的歌劇大師(1 / 1)

1813年10月10日,威爾弟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朗科勒村。他自小家境貧寒,跟著附近教堂的一位牧師學習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音樂訓練。1829年,年僅16歲的威爾弟便開始擔任管風琴師的工作。他還為學生上音樂課,為交響樂隊抄譜,指揮樂隊排練,在巴萊基舉辦的音樂會上演奏鋼琴,並且作曲。從13歲至18歲,威爾弟寫過數以百計的銅管樂進行曲,五六首鋼琴協奏曲,幾首鋼琴變奏曲,還有許多小夜曲、大合唱和教堂音樂。

1831年,威爾弟到意大利米蘭音樂學院深造。在那裏,他寫了第一部歌劇《聖鮑尼法修的奧伯托伯爵》。1839年,他的《奧伯托》這部歌劇獲得成功。

1842年3月9日,米蘭斯卡拉劇院首次上演了29歲的青年音樂家威爾弟創作的歌劇《納布科》。這部歌劇旋律明朗,熱情有力,氣勢雄偉,自始至終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由於它唱出了人民的心聲,表達了處於奧地利統治下的意大利愛國和反抗異族壓迫的精神,大大激發了民族熱情,對當時意大利資產階級的統一和獨立運動起了鼓舞作用。

《納布科》成功後,威爾弟的《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西西裏之晚禱》、《假麵舞會》、《命運,之力》等歌劇相繼問世。其中尤以《茶花女》最為著名。它是威爾弟的最高成就之一,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著名歌劇之一。

《茶花女》這部歌劇描寫了妓女維奧萊塔悲慘的遭遇。這部歌劇揭露了巴黎上流社會的淫蕩、汙穢,揭示出以阿爾弗雷德的父親為代表的富豪紳士自私、凶殘及虛偽的麵目,他們的心地還不及一個不甘墮落的妓女高尚。

《茶花女》在意大利和歐洲各國成了當時人們最喜愛的劇目。

威爾弟又創作了《阿依達》,這部歌劇的音樂以迷人的東方色彩,樂曲像清泉一般不斷湧瀉而出,一改往日歌劇那樣分獨唱、二重唱、合唱、三重唱的固定模式。這部歌劇的音樂和劇情發展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節奏美妙的完整格式。音樂的靈魂注入詩歌的形式。

1898年,他又寫了包括《聖母頌》、《讚美聖潔的瑪麗亞》、《感恩頌》等四首宗教合唱。

威爾弟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劇之列,至今仍在世界各國上演。他為意大利乃至全世界的歌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表彰他的功勳,意大利人民給了他民族英雄般的榮譽,由米蘭人民募捐,在斯卡拉大劇院的前廳裏建造起了威爾弟的紀念塑像,讓後人永遠記住他光輝的名字——威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