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概念股的美國神話
2004年1月,百度、胡潤聯合打造了“2003中國百富人氣榜”;李彥宏則獲得“京城十三新銳”的稱號。
3月4日,中國手機服務供應商掌上靈通在美國納斯達克首次公開上市,成為首家完成IPO的中國專業SP(服務提供商)。此後,TOM互聯網集團、盛大網絡、騰訊公司、空中網、前程無憂網、金融界、e龍、華友世紀和第九城市等網絡公司在海外紛紛上市。中國互聯網公司開始了自2000年以來的第二輪境外上市熱潮。
4月1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發布《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國域名數為1187380個,網頁總數為311864590個,在線數據庫數為169867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
此時,拓展海外市場已經成為Google重要的發展戰略。2002年Google收入的21%來自海外,2003年,這個數字是26%。盡管,此時Google已經在眾多國家立足,但在中文市場,Google卻長期停滯不前。
對於中國這個龐大而特殊的市場,Google一直沒有大動作。期間,Google邀請了多位世界上最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到其總部,就中國市場問題給Google提供谘詢。
Google“‘麵臨艱難的選擇,但是,沒有誰能夠在中國市場我行我素’”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人約翰.巴利特在其所著的《搜》一書中這樣說。
Google公司全球發言人後來表示,海外市場(包括中國市場)的成功是Google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大國更是尤為重要,但Google在海外市場運作經驗不足,Google不希望承擔因市場經驗不足帶來的風險。
就在Google麵對中國市場躊躇不前的時候,百度卻如魚得水,規模進一步擴大,遷入位於中關村的理想國際大廈,開始步驟緊密地籌劃美國上市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