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之間的鬥爭
在庫努村這個部落內部也發生過流血衝突。部族與部落之間發生的唯一對抗發生在科薩人與少數姆凡古人之間。在1820年到1840年期間,祖魯人的部落逐漸強大,他們開始發動戰爭,用武力征服和統一所有部落,導致了很多流血衝突。
其他部落為了免於流血,紛紛遷移。姆凡古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躲避祖魯部落而逃到東開普來的。
姆凡古人來到新的環境,既沒有自己的土地,語言也不通,甚至與當地人無法正常溝通,隻能以從事一些當地人不願意做的工作而生存。他們在白人的農場裏或者商店裏工作,這讓當地的科薩人瞧不起他們。
然而,姆凡古人更接近現代工業文明,而且由於他們與歐洲人打交道,因此比其他非洲部落接受了更多教育,也更現代化。
在曼德拉兒時,姆凡古人已經在科薩族人的部落中站穩了腳跟,姆凡古人與科薩族人相互融合,盡管歧視現象依然存在。
由於接受西方的教育,他們中很多人當上了牧師、警察、教師和翻譯,甚至還有人當了當地官員。這些人也是最先信奉基督的非洲人,房子建得很科學,用科學方法種植莊稼,於是姆凡古人逐漸變得富裕了。
姆凡古人這個部族“後來居上”,讓原先的科薩族人很不爽,矛盾逐漸尖銳,直至發生衝突。斷斷續續的衝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規模都比較小。這種衝突主要是出於嫉妒心理,而非部落仇恨。
很快,在姆凡古人與科薩人達成諒解之後,衝突逐漸消失。可惜的是,這種調解並沒有終止少數姆凡古人與科薩人之間的衝突,後來南非的白人政府為了轉移矛盾,挑起了兩部族人之間的矛盾,最後導致了嚴重暴力衝突,發生大規模的械鬥。這是後話。
2.不安分的學生
曼德拉的入學
在當時,亨利·曼德拉算是比較開明的,他對姆凡古人沒有偏見,也沒有嫉妒之心,甚至還與幾個姆凡古人交上了朋友,比較要好的要數喬治和姆貝凱拉。
這兩人是虔誠的基督徒,都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喬治是一名退休教師,而姆貝凱拉則是一名警察。兩人極力勸說亨利·曼德拉加入基督教,可亨利·曼德拉信仰的是本部落的神,經常會主持一些儀式,如種植儀式、收割儀式、葬禮等關於生老病死的儀式。
喬治和姆貝凱拉的勸說沒有打動亨利·曼德拉,卻使曼德拉的母親成為一名基督徒。當然,喬治和姆貝凱拉對曼德拉的人生影響遠遠不止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提出一個改變曼德拉一生的建議——上學。
當時的曼德拉非常調皮,和兄弟姐妹們玩遊戲,他總是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他成為孩子們中唯一具有一呼百應能力的人。
偶然的一天,喬治注意到調皮的曼德拉,覺得他很聰明,很有潛力,便向曼德拉的母親諾賽卡尼提議:“你的兒子特別聰明,他應該上學,學習更多的知識!”
在曼德拉的家族中,這算得上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因為他們家還從來沒有人上過學。諾賽卡尼無法做主,她將喬治的話轉述給亨利·曼德拉聽。盡管亨利·曼德拉沒有上過學,但他對喬治充滿了敬意,尤其覺得喬治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很有身份,因此立即決定讓曼德拉上學。
年僅7歲的曼德拉覺得上學充滿神秘感,在進入學校之前,他的父親拿出一條自己的褲子,從膝蓋處剪斷,讓曼德拉穿上它。
試想一下,一個7歲的孩子穿上大人的衣服是多麼滑稽的一件事情。可曼德拉卻感覺到很不一樣,之前他和其他男孩子一樣,整天隻披著一條毯子,從肩膀上纏下來,係在腰間。如今,突然遮住了私密處,他很不適應。
學校隻有一間房,類似西方教堂的建築,位於山的另一側。開學第一天,負責為曼德拉提供幫助的是姆丁根,她為每個入學的人都起了個英文名字,並告訴他們,以後在學校隻能用這個名字。
當輪到曼德拉時,姆丁根為他取了個名字叫納爾遜。當第一次被叫到納爾遜時,曼德拉居然有點暗暗傷神,他覺得“豪利沙沙”這個名字離他遠去了。
在學校中,曼德拉接受的教育是英國式的,在當時的社會體係中,英國的文化、思想和製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貴的,學校的教育中,從來沒有非洲文化這個概念,甚至學生們的一些非洲習俗都被要求改掉。當然,這一切讓曼德拉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