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立世:感曠達人生泰然抒懷(4)(1 / 2)

——季羨林

在季老已經走過的幾十年漫漫長路中,酸甜苦辣都曾經經曆過。喜事是自己的事業與學業得到越老越多人的認可,在國際上也是德高望重的權威。苦事是曾經遭受過迫害,人生最苦悶最無望的階段也是在那個時候。那時的季老覺得自己仿佛已經無路可走,看不到一丁點的希望,但他沒有放棄,撐過去了,人生就會多出一條路來。季老就是這麼走來的,他也是用這種態度麵對萬般無奈時自殺的念頭的。相信人生總有路可走,相信問題總有解決的希望,很多“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總是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成長和發展,唯有突破心靈障礙,才能超越自己。

楊佳出生於1963年,29歲之前,她一直過得很順利。她15歲就考上鄭州大學英語係,19歲開始教授大學二年級的英語精讀課,23歲從中科院研究生院畢業後留院任教。但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階段的她,卻患上了一種叫做“黃斑變性”的眼疾。原本五彩斑斕的世界在她的眼前,由霧蒙蒙到白花花,直到完全黑暗。然而愛學習的楊佳並沒有放棄,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開始學習盲文。

患病後,她隨身攜帶一個袖珍型的小錄音機,例如,記個電話號碼,就用錄音機錄下來。失明之後,她依然能寫出漂亮的板書,她貼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計字的大小,好配合寫字的右手。為了這幾行板書,她不知在家裏練了多少遍,在房門上、在硬紙板上,讓自己慢慢感覺以往所忽略的身體律動,來協調左右手之間的搭配。語音教室裏,平麵操作台上的各種按鈕也被她貼上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膠布,作為記號。

在中科院外語部教學品質評量表中,博士生們為她打了98分。在畢業班的畢業留言簿上,學生們深情地寫道:“楊老師,我們無法用恰當的言辭來形容您的風采,您的內涵如此豐富,您的授課如此生動,除了獲取知識外,我們還獲得了不少樂趣和做人的道理……”

楊佳說:“我從沒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站到講台上我就是個老師,我和其他老師一樣,學生要學東西,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給他們。”

楊佳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績,先後被評為中科院“十佳”和2000年度的第四屆北京“十大傑出青年”。

她說:“每個人的路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生存欲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都應該堅強地走下去。人生雖然會碰到很多困難,甚至可能陷入絕望的境地,但是,最困惑時往往最能領悟人生的真諦。而當你走出某一段經曆後再回頭看,也許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隨之而來了。”

楊佳的命運可謂是經曆了大起大落,但無論是得意時還是失意時,她都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失明沒有迫使她離開自己熱愛的講台;相反,她還奇跡般地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風華正茂,學業、事業春風得意,卻被宣告從此失去斑斕多彩的世界。如果換作常人,這無疑就是人生的滅頂之災,從此會自怨自艾、絕望沉淪。但楊佳沒有放棄自己,她樂觀坦然,勇敢地麵對厄運,並繼續挑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正是因為她胸懷這樣的大格局,所以她才能在講台上創造奇跡,成為傑出青年,並贏得人們的敬仰。

於丹教授在講《莊子》心得時曾說過,在莊子的文章中,描述了很多怪人,他們外表醜陋近乎猙獰,但是他們的心態都非常健康,生活過得非常快樂。於丹教授認為,莊子借用他們闡述了自己的一個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麵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呢?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呢?

於丹教授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苦,遇到艱難,我們是否想到艱難隻是暫時的,隻要我們咬緊牙關,隻要我們奮進求索,曙光一定會出現的。當我們看到暫時的困苦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堅持就一定會勝利,努力一定會成功,堅持你的誌向,學習一門技術,走另一條路子,堅持走下去,你就會有新的轉機。

所以,無論在何種時候,當我們遇到了難題,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的難以逾越,都要靜下心來,冷靜思考,堅定自己的實力,通過自己的智慧與思維尋找出路。世上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隻有不可能做成的思維,季老說的“人生總有路可走”就是這個道理。

不完滿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