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製,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麵,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麵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於是在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武則天隨後做出一係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為高宗出謀劃策,采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至此,反對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不剩。
顯慶五年(660),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製於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664)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後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後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麵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後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後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後決定,天子高宗隻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外都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4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後。
垂拱四年(688)七月,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貞及琅邪王李衝父子相繼在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東北)和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派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征討。7天以後,李貞父子兵敗被殺。
武後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衝在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後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衝起兵7日敗死;九月,越王貞兵敗自殺。武後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撰、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鏟除政治上的反對者後,武則天終於迎來了她夢寐以求的時刻——稱帝。是年七月,法明等僧人撰寫《大雲經》四卷,稱武後是彌勒佛下世,當代唐為天下主,武後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九月,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900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6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後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後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稱帝之後的武則天發動了一次著名的平亂戰役。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叛亂,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於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滅。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20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餘眾歸降於突厥。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隻有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侍側。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崔玄日韋、桓彥範、袁恕己等率羽林軍500餘人衝入宮中,殺張易之兄弟,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恢複唐國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複舊製,恢複以神都為東都。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享年82歲。遺製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神龍二年(706)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意在“功過由後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