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皇宮似海,才女遨遊(6)(2 / 3)

聖上敕許。

於是武三思終於把婉兒帶出了皇宮。

在婉兒的斡旋下,他可以更多地到後宮去探望姑母了,他和張氏兄弟的關係好像也得到了某種改善。因為畢竟女皇還活著,所以婉兒為武三思所做的這種努力就顯得無比重要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武三思好像又成了女皇身邊的大紅人。他因此也遭到了那些擁戴李唐、敵視二張的朝臣們的憎恨。但是有得就必定會有失,這世間永遠沒有魚與熊掌兼得的事。

婉兒同時也經常安排武三思同太子李顯的會麵,這樣的會麵通常是安排在政務殿。她覺得惟有在這裏,才像兩個男人之間的會麵。她要讓顯覺得,在他絕望的時候武三思是同情他的,也是和他同在一個立場的。

當然婉兒也沒有阻止武三思去東宮。其實她並不知道武三思和太子妃的關係究竟有多深。不論多深婉兒都知道這關係對三思來說是重要的,她隻是不願意讓他們太張揚,太子妃還沒有站住腳,而如若有一天真的讓二張抓住把柄,婉兒的努力也就付諸東流了。

婉兒便是如此地幫助和提攜著武三思。那麼武三思還能理解婉兒這樣的女人嗎?她總想能為他找到一條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救他於危難的道路。自從他們在一起,十幾年,婉兒就一直為他尋找著一條能使他自安的路。她處處為武三思著想,甚至不惜犧牲她自己。有很長時間,婉兒為武三思所設計的這條生存之路是成功的,武三思也在這條路上走得很好、很威風。婉兒本來是想和武三思相守,共存亡的。但是有一天,她再也救不了武三思了,因為他走得太遠了,他脫離了她。而武三思脫離了婉兒的掌握和控製,就等於是脫離了他自己的生命。

世界上,還有什麼人會像婉兒一樣,對武三思傾注如此的關愛呢?

與此同時,武皇帝對張氏兄弟的寵愛與日俱增。

她深深地迷戀著張氏兄弟,以至於不能自拔,這是朝廷中的百官和武皇帝的後代所始料不及的。

女皇不但給了張氏兄弟財富,使他們搖身變為腰纏萬貫的富翁,而且還給了他們高官。如此張氏兄弟一路攀升的勢頭銳不可當,直到朝廷終於沒有了適合這對男寵的更高的官位,女皇才又別出新裁地為他們設立了一個叫作控鶴府的機構,由略通詩律的張易之任控鶴監,專門負責招攬文人學士,假裝做學問,並不斷組織創作詩詞歌賦,為女皇的大周帝國歌功頌德。

顯而易見,這是女皇想用文化來造就這兩個無知的男人。後來女皇心血來潮,將控鶴府更名為奉宸府,由張易之任奉宸令。而更名後的奉宸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女皇編撰一部偉大的,能使女皇再一次青史留名的大書《三教珠英》。這是一部語錄式的經典大全,也就是將儒、道、佛這三種學說中的名篇佳句精選出來,重新編輯,成為武周帝國留下的一部經典著作。

至於編纂《三教珠英》這個想法也許並不是來自於女皇,而且那張氏兄弟哪怕是使出吃奶的勁也想不出來。朝廷對女皇如此寵幸二張的非議也越來越多,後來,那簡直成為了一種聲討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幾乎把女皇淹沒。

於是女皇很沮喪,她甚至連憤怒的力量也沒有了。她隻是異常沮喪,情緒低落,以至於絕望悲傷,茶飯不思,徹夜不眠。在這些困擾了女皇很久之後,有一天,在寢殿,她終忍無可忍了,她幾乎哭喪著臉問婉兒:“這天下是朕的,朕在朕的天下可以為所欲為,他們為什麼就容不下這兩個孩子呢?”

婉兒告訴她:“官朝們認為張氏兄弟無德無才,隻會吃喝玩樂。”婉兒提議讓張氏兄弟編纂《三教珠英》。

這樣女皇曠日持久的憂鬱,竟然隨著一部大書的製作啟動而煙消雲散。女皇多日以來一直陰沉的臉竟然也在宣讀由奉宸府編纂《三教珠英》的詔令時明朗了起來,甚至露出了笑容。女皇笑是因為她覺得身邊有婉兒真是太好了。她也愈發地賞識婉兒,她讚美婉兒總是能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為她出謀獻策,解她燃眉之急。

婉兒出此一招確實是完全為女皇著想。她實在不忍看聖上被那倒張的浪潮衝擊得可憐兮兮的樣子。畢竟女皇已經是個七十高齡的老人了,她已經不像年輕時那樣經得起他人的攻擊了。女皇需要婉兒來救助她。沒有婉兒她必將會被那浪潮所吞沒。

婉兒使女皇獲得了解脫,而她自己在繁忙的政務之外,卻被深深地陷在了編輯《三教珠英》的無窮無盡的事務中。前來編書的文人雅士們其實都知道,真正主持操縱這項浩繁工程的,其實就是婉兒,所以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自然也都來找婉兒商量。就是張說、宋之問他們這些朝中的重臣,對婉兒也是非常尊重。倒不單單是因為這個無冕的女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在操縱著女皇,而是因為婉兒畢竟是上官儀之後,畢竟是出身於名門世家。特別是他們這些晚輩的朝中文官們,對前輩上官儀的辭采風流更是欽佩不已,加之他們也常常效仿那五言的綺錯華麗、詩意高雅的“上官體”,他們對婉兒就更高看一籌。他們信服婉兒,崇敬婉兒,在婉兒的領導下工作。婉兒為了這部大書,自然也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結果在他們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這部總共一千三百卷的《三教珠英》很快問世,世人對奉宸府再也不敢低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