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是康熙皇帝的孫子。他在位60年,繼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內政和外交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績。

乾隆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作為其父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從小就在父親雍正皇帝身邊,耳濡目染,學到了不少封建統治的經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環境。使他深諳治國之道。

乾隆帝25歲即位,當時的清王朝經過康熙帝、雍正兩朝七十餘年的治理,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他吸取了康熙帝、雍正兩朝的統治經驗,采取寬猛相濟、恩威並施的方針。乾隆帝深知自己的統治經驗不足,所以籠絡了一批元老重臣輔佐。同時,又著手培植一批親信重臣。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命令大學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在京官員不拘一格舉薦人才,隻要有真知灼見、品行端正、才能卓越的人,都可以不拘品級資格,據實保舉。他在施政方麵,頗具康熙帝的作風,比較務實。

乾隆帝集大權於一身,軍國大事需要他“乾綱獨斷”,繁文縟節的各種禮儀需要他親臨主持,朝廷內外各種內容的奏章紛至遝來,他要一一批示。乾隆帝處理政務井井有條,他精力充沛,遇事堅強果斷,勵精圖治,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華。到了乾隆帝中期,全國耕地麵積比順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也空前增長,到乾隆帝末期已經超過三億。尤為突出的是商業和城市的日益繁榮,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緩慢發展。

乾隆帝把農業生產視為治國之本,他深知年景豐歉、糧價漲落直接關係到社會秩序的安定和封建統治的鞏固,因此,他非常關心農事收成和各地雨晴糧價,注意自然災害。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中,乾隆帝把提高耕作技術放在首位。他提倡積極開墾荒地,擴大種植麵積,以適應逐年劇增人口的需要。他還強調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重大損失,因此,注意水利建設,特別是注意治理黃河。乾隆帝南巡時,曾多次專程到浙江海寧巡視,修起了地跨江浙兩省長達500餘裏的海塘,有力地保護了江南這一片富饒地區的良田沃壤,對促進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乾隆帝在農業方麵的做法和對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關心是他善於治國的表現。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隻有安居才能樂業。

和康熙帝一樣,乾隆帝十分重視國家的完整統一。他多次在邊疆地區用兵,先後平定了準噶爾部、回部和大小金川等叛亂。為鞏固疆域,他下令將西域改成新疆,並在伊犁等地分駐將軍、參讚,管理天山南北的軍政事務,西北邊防由此得到鞏固。乾隆帝常因此誇耀他的“十全武功”,自稱為“十全老人”。

乾隆帝的文才高出先輩,他熟悉儒家思想,崇尚風雅,詩、書、畫兼長,與文人接觸較多。因此,他精於思想文化的統治方略。1773年,乾隆帝織織了三百多個有才能的知識分子,不惜工本,遍收天下書籍,費時十年,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給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壯舉。

在乾隆帝當政的60年間,他的許多措施對於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封建專製統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府庫充實,達到“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帝精通文韜武略,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封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