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最有權威的領導者,是與“不合作運動”的偉大事業聯係在一起的,他曾公開發誓說:“我活著是為了印度的自由,也願為印度的自由而死。”正是由於他對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雄”、“國父”。
西涉英國,遠走南非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2月2日生於卡釋瓦半島的波爾朋多小土邦裏。
印度的風俗是早婚,甘地13歲時便結婚了。他的妻子卡斯都蓓還隻有10歲。甘地征得太太的同意,從1900年起就斷絕房事,並於1906年發誓完全禁欲。
甘地18歲時大學畢業,他決心到英國去學習法律。
甘地在1888年9月到達倫敦,開始學習英國人的處世哲學,練習交際舞,還學習法文和拉丁文,但他書讀得不多,這期間他主要體驗英國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價值觀。
1891年,甘地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到了印度,在孟買掛牌做律師。但他在這裏的事業並不順利,1893年他來到了南非。
在南非的印度僑民很多,他的律師生意很好,不知不覺地成了印度僑民的領袖。因為種族和膚色的偏見,印度僑民受到英國統治者的虐待,就連甘地自己也受英國人的歧視。他向南非總督提出抗議,要求改善印度僑民的待遇,但是毫無結果。
他在南非已成為一個有名的律師。可是,當他讀了俄國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便丟棄了那種商業性的職業,信了非暴力主義,而創辦了一個以奉行清貧、非暴力和簡樸等信條為宗旨的新村。1910年5月30日,甘地的一位好友將他一千一百英畝的農場命名為托爾斯泰農場。農場中住進了70多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參加勞動,6月,農場內又創辦了一所學校,上午勞動,下午上課。甘地親自擔任教師,教授宗教課。
1910年,甘地停止律師業務,一心為印僑服務。同時,甘地刻苦研究古代印度的教義,他創辦了《印度意》報,並寫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印度獨立》。
這時指紋登記的法令頒布了。甘地在報上發表文章表示反對,要求全體印僑拒絕登記,寧可入獄也絕不屈服,實行非暴力抵抗,以表現印度人的自尊心。經過甘地的鼓勵和領導,許多人始終不屈進行鬥爭,並且得到各方援助,最終使南非政府不得不將法令取消。這次鬥爭是甘地領導的第一次非暴力性質的抵抗運動,反映了他堅持印度自治和獨立的鬥爭目標,也正是這次鬥爭,使他的名聲傳遍印度。
確立領導地位,堅持不屈鬥爭1915年1月9日,甘地自南非經倫敦抵達孟買後,於1915年5月25日在古吉拉特邦靠近阿默達巴德的一個小村子科奇拉布創立了一所非暴力抵抗學校,以此作為在印度培養非暴力抵抗戰士的基地,其間,甘地到各地遊曆和做社會調查,觀察印度各方麵情況。他在詳細考察了農民遭受苛刻的壓榨狀況後,四處奔走,甚至促使袒護農場主的稅收員和警察來保護農民利益,這便是甘地所領導的不服從運動在印度的第一次實踐。他發起了土布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民族意識,並且將他們帶向了以國大黨為中心的民族運動。
甘地在他的遊曆和調查中同國大黨接近,並很快成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之一。1915年,穆斯林聯盟與甘地為首的國大黨共同起草了印度改革綱領,並於1916年由兩黨幾乎同時在勒克瑙舉行的年會上通過。其中提出了在大英帝國範圍內爭取印度自治的口號。
在俄國10月革命影響下,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出現了新的高潮。1919年11月23日,甘地參加在德裏召開的第一次全印基拉法會議。在會上提出,如果英國當局拒不考慮穆斯林的要求,就號召穆斯林完全撤銷與政府的合作。1920年6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央基拉法委員會按他設計的不合作方案,決定從8月1日起實行不合作運動。這時,甘地開始把基拉法問題和旁遮普問題聯係起來,作為開展不合作運動的兩個理由,要求國大黨也考慮開展不合作運動。
在國大黨特別會議召開以前,甘地的不合作思想遭到相當大的阻力。然而,由於甘地的策略得到資產階級,廣大小資產階級及普通知識分子的擁護,國大黨接受了“非暴力”和“不合作”運動。並在同年12月的國大黨那格浦爾年會上通過了甘地主持起草的國大黨新黨章,這就給以後貫徹執行不合作策略提供了組織保證。甘地的領導地位得到了確立。
1920年8月1日,甘地發起了第一次不合作運動。1921年11月國大黨全印委員會授權各省自主開展公民不服從運動,把不合作運動推向前一步。12月國大黨年會又授權甘地為領導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唯一執行權威。甘地決定以巴爾多利為試點,開展以拒絕納稅為主要內容的不服從運動,準備工作已取得相當進展。然而當1922年2月8日甘地得知在喬裏一喬拉發生暴力事件後,就斷然決定在巴爾多利處並在全印度停止開展公民不服從運動。這樣,甘地奮力爭取實現不合作的第一次實踐,被他自己中途扼殺。運動既被製止,群眾甚為不滿,殖民當局認為逮捕甘地時機成熟,於是在1922年3月10日將甘地逮捕,並判6年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