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病去世,終年69歲。諡號為“仁皇帝”,廟號為“聖祖”,葬於遵化馬蘭峪的景陵。
從康熙帝十二年到康熙帝二十年(1673~1681年),經過8年戰爭,康熙帝指揮清軍,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派遣清軍渡過台灣海峽,降服了鄭克塽,解決了台灣問題。從康熙帝二十四年到康熙帝二十八年(1685~1689年),康熙帝派遣清軍先後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遏製了沙俄的入侵。從康熙帝二十九年到康熙帝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帝3次率軍親征,擊敗噶爾丹,統一了漠北地區。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帝又派皇十四子允禵坐鎮青海,進軍西藏,驅逐準葛爾,解決了西藏問題。通過一係列的鬥爭,使清朝邊疆地區的政治秩序得以穩定,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
康熙帝重視農耕和發展社會經濟。
他下令停止滿清貴族野蠻地圈占土地,實行“更名田”、“攤丁入畝”,獎勵墾荒,捐免地丁錢糧,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淮河、運河,調整工商政策,緩和了清兵入關後所激發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複和發展。到康熙帝末年,全國的墾田麵積超過了8億畝,比順治末年的5億5千畝多了近3億畝,人口也迅速增長,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麵。
在文化建設方麵,康熙帝也有許多建樹。他下令開設“博學鴻詞科”延攬人才;又開設史館,編修《明史》。康熙帝一朝,編纂了大量書籍,如《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其中,《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共1萬卷,約1億6千萬字,分6彙編、32曲、6109部,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大百科全書。
康熙帝在位60年,勤政愛民,知人善任,底定祖國版圖,使國家安定,民眾富裕,使滿清王朝逐漸走上盛世之路。
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英主,是一位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曾國藩認為在他以前的7位清朝皇帝中,“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帝,雍(正)、乾(隆)以降,英賢輩出,皆沐聖祖(康熙帝的廟號)之教。”他認為康熙帝是一位天才,說康熙帝“緝熙典學,日有孜孜,上而天象、地輿、曆算、音律、考禮、行師、刑律、農曹,下而禦射、醫藥、奇門、壬遁、滿蒙西域外洋文字,無一不通,且無一不創新法、啟津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