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初上台灣島(3)(1 / 3)

宋美齡率領“婦聯會”工作人員在各地及眷村慰勞時發現,有不少兒童遭受小兒麻痹症的痛苦。據統計,1955年到1966年間,全島每年約有500人患小兒麻痹症,這期問,患者不是死亡就是致殘。1964年,宋美齡派有關單位對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全台4至14歲的患童多達4.8萬多人。其中,軍眷患者占3200多人,且多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無錢為其醫治,以致因殘障而失學。同一時期,“國防部長”蔣經國在視察眷村時也有同樣的發現,他曾向宋美齡建議在華興育幼院設置專設班以收容失學的患者。基於該院的設備不適於患者,又惟恐患童無法和正常兒童共處,宋美齡於是決定為患童設置專門的醫療機構。1964年12月,宋美齡開始為小兒麻痹患者籌建專門的複健醫療機構,即振興複健醫學中心。宋美齡親自為振興醫院的籌建四處奔走呼籲。

在宋美齡及有關方麵的積極宣傳和努力下,這項計劃得到了島內外各界慈善人士、世界傷殘組織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1967年9月,振興醫院完工並正式開業。振興醫院最大特點是醫療救護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協助患者自力更生,殘而不廢。根據1969年至1988年,振興醫院對小兒麻痹患者的療效分析,在收治的13679人中,95%以上的患者經治療後能借助輔助器具行動,振興醫院在台灣醫療史上譜下了光輝而重要的一頁。

宋美齡也因為創建振興醫院受到許多人的愛戴和敬仰,該醫院獨特的醫療理念主要來自創辦人宋美齡的構思。宋美齡對振興醫院的成立不是僅僅在作指示,凡醫院的規劃、設置添置、人員聘用和經費籌措她都是事必躬親。她還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國際關係,為該醫院的成立和發展取得了國際資金和技術支持。

近20年來,“婦聯會”更增加了對社會貧民的服務,陸續成立了社會福利基金會、聽障文教基金會和宋美齡兒童血癌研究中心,為孩子們的健康謀福祉。“婦聯會”還積極參與救災等社會福利活動,在宋美齡的指示下,“婦聯會”常常派代表前往受災地區進行慰問,並贈送捐款或給受災家庭送去慰問金。

除以上三個方麵的活動外,“婦聯會”在宋美齡的主持下,在“反共抗俄”的宣傳活動中大展身手,成為國民黨在台灣推行“心戰”的一個重要渠道。

不可否認,婦聯會所做的這一切,溝通了軍隊和民眾的感情,協助台灣當局解決了許多問題,正如宋美齡本人所說“今日軍民能有融洽感情的表現,也就是我們工作的成效”。此外,“婦聯會”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婦女的技能和地位。

3.“佳績”背後的陰影

然而,“婦聯會”的部分工作人員醉翁之意不在酒,對工作本身沒多大興趣,隻是為了作作樣子,在宋美齡麵前邀功罷了。他們利用工作時間,與宋美齡接觸,借機對其大獻殷勤,借機大搞個人崇拜。

為了讓宋美齡高興,“婦聯會”的一些幹部,經常在一些內部刊物上,編造什麼“工作佳績”這類的鬼話,但是謊話也有被拆穿的時候。許多在機關工作的婦女,因為既要照顧工作單位本身的公事,又要利用空閑時間去作“婦聯會”的義工,很是辛苦,但,尚可拿這些成果去向上麵邀功。另外一些官太太,難免心理就很不平衡。

“婦聯會”自己的刊物宣稱:“1950年4月25日,蔣夫人便親自領導姐妹們開始縫製征衣了,募製50萬套襯衣褲的運動,繼續展開,各方的響應,如火如荼,一批批的材料運進來,一批批的成品運出去。”

許多當年的老百姓也經常看到宋美齡坐在一台縫衣機前麵縫製衣服的照片和報紙報導。宋美齡是不是真的縫過征衣呢?

一位當年跟在宋美齡身邊的隨從說:“什麼縫征衣?你們看到的是她在踩縫紉機的照片,可是,照片義不是連續畫麵,我跟她那麼久,從來沒有看到過她縫過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是要拍照的時候,她們婦聯會的人說,恭請夫人來拍張照吧。於足,把她請到縫紉機前麵,叫她擺個縫衣服的樣子。再按照相機快門,一張夫人縫征衣的偉大照片就這樣完成了,可是真正縫征衣的人叫苦連天。”當然,也有人認為宋美齡確實縫過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