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那種“跟你約會的人一遲到,你就會認為他發生了車禍,然後越想越悲從中來,感覺人生無常、自己活著也沒啥意思”的人——你明知某些事擔心也沒用,卻還無法往好處想,動不動就說沒安全感,那麼,你“說道理給自己聽”的能力一定不足。
能夠說道理給自己聽的人,比較能應付生命中真正的變局,不會人雲亦雲,讓自己的情緒成為多變世界的犧牲品。
現代人要的感性,
應該是像薛寶釵臉上一抹慧黠的微笑,
或是可愛的哈利·波特為了救好友咬緊牙關的堅毅表情;
一點也不無理取鬧,隻回蕩著暖暖的溫馨!
感性與理性不拔河
“你在書中所講的愛情,好像是很理性的愛情,跟以前我們看的愛情小說那種感性的愛情有很大的差別,這麼一來,愛情不是很不浪漫,充滿了斤斤計較的感覺?”
她用質疑的眼神看著我。那樣的眼神喚起我在動物頻道裏看過的畫麵,一隻從小被人豢養的熊,有一天終於被放歸山林,麵對蓊蓊鬱鬱沒有柵欄的原生地,眼神中充滿驚懼和遲疑。
也許我們都是在換湯不換藥的僵化教育下長大的吧!
感性和理性不是二分法
最近到上海、南京、吉隆坡等地演講,我發現,所有的華人都有一樣的問題:不管什麼問題,一定被弄成二分法:
如果反對性壓抑,他們就會認為你讚成性開放,而性開放又被解釋成性泛濫、雜交派對、敗壞風氣……
如果你鼓勵人們享受人生,必然有人質疑如此一來,大家是否會耽於逸樂,從此自暴自棄?
非黑即白,灰色地帶在黑與白之間,被狹狹隘隘地擠成一條線,難得出頭來呼吸。
在愛情中講理性的我,常常被判為扼殺感性的劊子手。對於這一點,我總覺得有點無奈。愛情的初始,必然是“說不出為什麼,我愛上了他”的好一片混沌世界,然而在愛上他之後,如果堅持一味糊裏糊塗談戀愛,必然會將上一代人們在戀愛中的各種天性、惰性、劣根性犯滿。若是打籃球,犯滿能出局也就算了,在愛情裏,可能還哀哀切切地犯滿了規、沒法出局,還得白頭偕老在刮風下雨的球場上。
感性和理性一定要這樣被分為兩個不相幹的領域嗎?
感性和理性成正比
近來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用電波掃描人們正在做決定時的腦部,發現人在思考的時候,腦前葉(主宰感情的區域)活動也會增加。所以,人在思考時,理性和感性是一起活動的——你不必擔心因為你為愛情增加了思考,多了理性,就失去了感性!相反的,理性越強,感性也該更有力。
原來理性和感性並非楚河漢界,不能用“二分法”原則判定。
實驗也證明,如果你沒有感性,你也會沒有理性:一個腦前葉受傷的人,即使麵對日常生活中要不要係安全帶、是不是該在水沸後把瓦斯關掉的問題,也無法思考,連在生活中做最簡單決定的能力也會喪失掉。
永遠不要害怕你的理性會吞噬感性。
該擔心的是,如果你的感性區域漸漸不再作用,人也會慢慢變笨變遲鈍。千萬不要忽略在生活中欣賞美麗事物、讓感性得以發揮的時刻。也不要忘記思考,帶動腦中的感性連帶運作。
感性和理性是成正比的。花卉不會隻長葉子就不會開花,最美的是花葉並榮。
科學上的佐證
一般人也會以為,聰明人偏理性,糊塗人偏感性,其實就科學而言也不對。就我演講的經驗,我也發現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科學家“感性與理性”相佐證的現象:大家公認比較聰明的學校學生,絕對比一般在大眾評比上不怎麼樣的學校學生,對我講述的故事情節來得有反應,笑聲也比較熱烈。也許他們在課業上窮究心力,因為求知欲而被形容成“刁鑽不好搞”,他們對歡笑確實更有領悟力。
有理性的人往往更感性,沒理性的人可未必比較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