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要教,也不能失去和諧的愛。
怎樣創造出一種讓孩子可以接受的教養方法,
就是自己該好好研究的課題了。
天才消失的原因
惠欣在工作上的表現相當優秀,也一直過著自己很滿意的婚姻生活。
她不像一般職業婦女一樣,最捉襟見肘的就是時間。原因在於,她身邊的每個人,都為她組成了絕佳的“支持係統”:丈夫、婆婆對她的協助總要多過要求,老板對她總是肯定多過指責,她自認為是自己舉目所見、方圓百裏內最幸福的已婚婦女了。
不斷上演的家庭問題
然而,再好的支持係統也會有問題產生。唯一的兒子小寧上了小學一年級時,惠欣才發現:小寧竟然每餐飯都要奶奶喂才肯吃。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她帶小寧上學,小寧連自己的鞋帶也不肯係、書包也不肯背!“本來就是奶奶背的嘛!”
她感覺一陣天旋地轉!這個問題對於深知教育之重要的她,簡直是遲鈍的恐龍忽然遇到彗星撞地球啊!更嚴重的是,惠欣不為所動,堅持小寧得自己學著做時,小寧竟然和她冷戰數日,還對她說:“你對我這麼壞,我想我一定不是你生的!”
她和婆婆溝通,希望婆婆不要為小寧做盡一切,也撩起了家庭問題。婆婆堅持孫子還小,幫他多做點,有什麼關係呢?“讓他自己吃飯,總是吃得滿桌子飯粒,收拾起來更麻煩,不如我喂他,簡單又省事。”“小孩還在長大,骨骼很脆弱,不要讓書包壓矮了!”婆婆言之成理,丈夫也理所當然變成夾心餅幹,惠欣如不放棄堅持,幸福家庭仿佛會因為這個小問題成為夢幻泡影。
每個人都要學會獨立照顧自己
這種兩代之間的教養觀不同,正在許多家庭上演。其實孩子即使很優秀,也得學會獨立照顧自己。
二十世紀初,有一位光華動人的匈牙利鋼琴家叫作愛爾文·尼勒吉哈沙。他從小是個天才,十八歲前已在全世界各大都會成功舉行過演奏會,但他還不會自己吃飯和綁鞋帶,連這些事還得媽媽幫忙。人格不成熟的他在一次婚姻失敗後就放棄音樂生涯,後來雖然活得很長壽,但除了前後娶了十個老婆外,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樂壇成就。
最令人震撼的例子是十九世紀初,有個被稱為是“全美國最不平凡的男孩”的西迪斯。
四歲時,他就會自學拉丁文,六歲時可以說、讀八種語言,八歲前已經寫了四本書,隨即通過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考,十一歲進哈佛,以四度空間為題,向哈佛數學俱樂部的菁英分子發表演講。就在全世界預料他會成為偉大數學家的期待中,他從哈佛畢了業,精神崩潰,拒絕從事任何必須花腦力的工作,從此再也沒有任何創新的成就,四十六歲過世時貧病交織、不快樂、沒有工作……
西迪斯並沒有逼迫把他變成神童的父母,剛開始他的父母都以孩子為榮,給他足夠的支持。然而要找出他越來越失敗的原因卻也不難:他的父母在開發孩子智能上很成功,但其他方麵完全不管。直到西迪斯十多歲從哈佛畢業,他還不會自己穿衣服,也不會自己洗澡,他也沒法跟其他人相處,在人際關係上的智商跟IQ成反比!
創造和諧的教養方法
“我明白了,”惠欣說,“我想我們都是為小寧好,我的婆婆一定願意去除他的依賴性。”
“我可還沒說完呢!西迪斯失敗的一生,並不隻因為他的生活智商等於零。後來他的父母還常因為孩子陷於嚴重爭吵,使西迪斯成長過程充滿掌聲,卻一直缺乏真正的關心和愛,這也埋下他日後精神崩潰的導火線。可不要為了教養問題,讓溫暖的愛無法在家庭中傳遞,那會更劃不來。”我說。
惠欣的婆婆並非不講理的人,惠欣找到兩個“天才消失”的個案,講給婆婆聽之後,家庭危機已有化解的可能。惠欣也注意到了,即使要教,也不能失去和諧的愛。怎樣創造出一種讓孩子可以接受的教養方法,就是她自己該好好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