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漢景帝劉啟(2 / 3)

不出所料,隻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也反了。劉長是漢文帝的異母弟,劉邦晚年立為淮南王。劉長驕橫恣肆,作惡多端,文帝常常寬恕他。劉長的母親曾因貫高的謀反案受到牽連,被關押在河內,當時得寵於呂後的審食其不肯救她,最後被迫自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劉長入朝,為了報母之仇,在長安殺了審食其。漢文帝再一次赦免他,但是漢朝一再的寬宥,卻助長了劉長囂張的氣焰。

淮南王劉長回到封國之後,舉動更加肆無忌憚。他不用漢法,為所欲為,甚至儀製等同漢朝。他驅逐漢王朝所置官吏,自置相及二千石官員。又在封國內自作法令,擅自刑殺無辜,封官賜爵等等。劉長的所作所為,已經把封國變為獨立王國。漢文帝無可奈何,讓薄昭用書信規勸他,結果劉長更加不滿。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公然糾集人馬,在穀口(今陝西淳化南)發動叛亂,並派人與閩越、匈奴取得聯係。事情敗露後,丞相張蒼及其他大臣上書,認為劉長罪當棄市。但是,漢文帝又免去他死罪,隻是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還有,如吳王劉濞,則利用封國的自然資源,不斷擴大勢力。他在豫章郡采銅,大量鑄造錢幣;又利用近海的方便條件,廣收煮鹽之利,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了收買人心,他免除封國內的賦稅,招攬天下亡命之徒,不斷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實力。文帝時,劉濞的兒子與皇太子(即景帝)下棋,雙方發生爭吵,結果被皇太子打死。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劉濞怒稱“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漢書,劉濞傳》),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簡直不把漢廷看在眼裏。漢文帝幹脆賜他幾杖,以年老為名,準許他不用朝請。

西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到文景時期,實際上已成為對抗漢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深感這一社會病態的嚴重性,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梁太傅賈誼就是其中一人。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指出如今天下的形勢像一個患腫病的人,小腿胖得幾乎像腰一般,一個指頭就像腿那麼粗,平坐不能屈伸,一兩個指頭疼痛起來,就難以忍受。如不及時救治,必將成為痼疾。因此,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對策,即分割諸侯王國的領土,縮小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們的勢力。然而,當時漢文帝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

這種局麵持續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漢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為六國。其中封劉將閭為齊王、劉誌為濟北王、劉賢為淄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昂為膠西王、劉辟光為濟南王,加上劉喜再封為城陽王,則齊實際分為七國。不久,又將劉長的封地淮南分為三國:即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施行。但是,漢文帝來不及解決諸侯王勢力惡性發展的問題,七年之後就死了,這個社會問題隻得留給他的兒子景帝來解決。

誰是七國之亂的真正操縱者

曾打死劉濞兒子的漢景帝即位之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禦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對景帝說,如今齊、楚、吳三國,半分天下。吳王劉濞稱病不朝,招致天下逃亡之人陰謀作亂,嚴重威脅漢廷的安全。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漢景帝把它交給公卿、列侯及宗室商議,隻有竇嬰反對晁錯的主張。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根據晁錯的建議分別削奪部分有罪的諸侯王的封地。他首先削去楚王劉戊的東海郡,又削去趙王劉遂的常山郡,繼而削膠西王劉昂六個縣。接著,漢朝中央又計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

吳王劉濞知道“削藩”是漢廷的決策,便決計發動叛亂。他先派中大夫應高聯絡剛被削奪封地的膠西王劉昂,稍後又親自到膠西與劉昂麵約。劉昂謀叛更急,遂派人約定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一同起兵。當時,楚王劉戊因被削奪封地,與劉濞早就通謀反叛。諸侯王勢力聯合與漢廷的公開對抗,已經是劍拔弩張了。

當時,漢廷削奪吳國會稽、豫章郡的詔書剛剛下達,劉濞當即殺漢吏二千石以下,發國中年六十二歲以下十四歲以上男子二十餘萬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反叛。他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遍告各諸侯國,以便合兵西攻。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終於爆發了。

吳楚等七國起兵之後,原來曾合謀反叛的齊王劉將閭,後來反悔而背約守城,結果齊都臨淄首先遭到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四國聯軍的圍攻,趙王劉遂一麵陳兵趙國西界,等待與吳楚兩軍彙合,一麵派人與匈奴聯係,準備連兵西進,形勢危急。

吳王劉濞發難後,即率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彙合,然後向西挺進。吳楚兩軍合攻梁國,先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殺數萬人,氣勢十分凶猛。梁王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士兵紛紛逃亡。梁王隻好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等待朝廷的救兵到來。

七國判亂爆發,使漢廷內部的矛盾,也隨之表麵化。晁錯建議景帝親自將兵鎮壓,由他來鎮守關中。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又派竇嬰屯守滎陽,監視齊、趙之兵。這番軍事部署雖然無隙可擊,但是漢景帝的搖擺不定,卻給了袁盎以借刀殺人的機會。

袁盎何許人也?他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漢景帝即位,晁錯為禦史大夫,對袁盎接受劉濞的財物,曾給予懲處。吳楚叛亂發生,袁盎對景帝說,晁錯削奪諸侯王封地,才引起這場叛亂。隻要殺了晁錯,赦免吳楚七國,恢複原來封地,叛亂即可平息。漢景帝隻想平息叛亂,果然相信袁盎的話,並以“大逆無道”之罪,腰斬晁錯於東市。但是景帝殺了晁錯,吳楚七國並未罷兵。當時謁者仆鄧公,曾經對景帝說,劉濞“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漢書,晁錯傳》),陰謀奪取帝位,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晁錯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景帝後悔莫及,堅定了平叛的決心。

這當兒,吳楚兩軍正在繼續攻梁。周亞夫率軍至昌邑,梁王幾次求救,他置之不理。周亞夫派弓高侯韓頹等,將輕騎兵出淮泗口,堵絕吳楚軍的退路,又切斷叛軍的糧道。吳軍士卒糧絕饑餓,幾次挑戰,周亞夫始終堅壁不戰,以消敵銳氣。

楚士卒因饑餓而紛紛逃散,不得不引兵撤退。這時,周亞夫率精兵追擊,劉濞兵敗棄軍,隻帶數千人連夜逃亡,楚王劉戊被迫自殺。

吳王劉濞棄軍逃亡,吳軍紛紛投降。劉濞渡過淮水,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東),又退保東越。他收聚亡卒萬餘人,企圖繼續頑抗,最後為東越王所殺。劉濞的兒子劉駒,則逃到閩越去。

不久,漢將欒布等人,率兵到達齊國,擊破三國叛軍,解除了臨淄之圍。膠西王劉昂兵敗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則被漢廷處死。

酈寄將兵至趙,劉遂退守邯鄲城。酈寄連攻數月不下,後來欒布破齊之後,移師邯鄲,並引水灌趙城,趙王劉遂自殺。至此,這場七國叛亂持續了三個月,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漢景帝平息七國叛亂後,遂將吳、趙等諸侯國,分割成幾個小國,以削弱它們的力量。同時,規定諸侯王不得“治國”,將王國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漢廷,又裁減王國的禦史大夫、廷尉、少府等職官,剝奪和削弱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力。從此,諸侯王隻衣食租稅,王國幾乎與郡縣相仿,再也翻不起浪花。

文景時期采用賈誼和晁錯的建議,以削弱諸侯王離心力量的發展,對維護西漢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為漢武帝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打下了基礎。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製,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至後來漢武帝不得不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

薄皇後之死

坎坷的命運

現在,我們介紹兩位糾纏在一起的絕世美女:一位是薄皇後,一位是栗姬。她們的命運有很多相同之處:第一,她們都是西漢王朝第六任皇帝劉啟先生的妻子。第二,她們在世之日,都在劇烈的爭風吃醋中過日子。第三,她們在結局上,都是敗將,垮下來後,憂憤而死。但她們的命運也有很多不相同,被丈夫寵愛的程度不同,宮廷中的身份地位不同。

在敘述孝惠皇後張嫣女士的時候,我們提到劉恒先生。呂雉女士魂歸天國,呂姓戚族全體被屠。政變集團擁立劉恒先生當皇帝,他是西漢王朝第五任皇帝。

——對曆史事跡的敘述,我們采取的是實質性的正名主義,這跟孔丘先生意淫性的正名主義,恰恰相反。這得舉個例子:從公元前八世紀起,楚王國就已建立,但孔丘先生在他編的《春秋》中,卻仍咬定牙關,不稱他們的元首是國王,而稱他們是“楚子”。子,第四等封爵也,那是楚部落時代的產物。孔丘先生抹殺事實,仍活在過去的好日子裏。我們的態度是:“是什麼就是什麼。”是國王就是國王,是子爵就是子爵。西漢王朝皇帝的順序,一些史學家,包括我們最崇拜的司馬遷先生在內,在第二任皇帝劉盈先生死了之後,接著出現呂雉女士。呂雉女士死了之後,接著出現劉恒先生。把前少帝劉恭先生和後少帝劉弘先生,一筆踢出曆史舞台。嗚呼,曆史學家跟科學家一樣,一定要根據事實。呂雉女士不過大權在握罷啦,而大權在握並不等於國家元首。曹操先生也大權在握,不能說他就是皇帝。如果說曹操先生隻是宰相,呂雉女士是皇太後兼老娘,那麼,那拉蘭兒女士也是皇太後兼老娘,不能說載?先生不算數。同樣道理,我們認為劉恒先生應是第五任皇帝,他的寶座是上接第四任皇帝老弟劉弘先生的,不是接嫡母呂雉女士的也。

劉恒先生的親娘薄女士,有一段傳奇故事。公元前三世紀九O年代,秦王朝崩潰,野心家紛紛起事,又恢複七O年代之前戰國時代,列國林立。薄女士是一位私生女,她爹(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字)是江蘇省吳縣人,跟故魏王國的王族女兒私通,生下了薄女士。等到故魏王國的落魄王子魏豹先生,起兵光複國土,重新建立王國,那位王族的女兒,就把薄女士獻給國王。有一位星象家許負先生,未卜先知,遠近聞名,他給薄女士相麵,大驚曰:“這老奶不得了,將來一定生一個天子。”天子者,皇帝國王的總稱,即一國之主也。魏豹先生心花怒放,她的兒子既然是天子,她的丈夫不是天子是啥?那時劉邦先生跟項羽先生,正在混戰,魏豹先生本來是向劉邦先生靠攏的,此時卻立刻向項羽靠攏,他計劃一俟劉項二人筋疲力盡的時候,他再一網打盡。這算盤固然是如意算盤,可是他的武裝部隊沒有力量支持這如意算盤。劉邦先生的大軍攻下魏王國的首都鄴城(河南省臨潢縣),捉住魏豹先生,而且在稍後處決。薄女士被送到奴工營(織室)做工,一切都告絕望,不要說天子啦,能恢複自由就不容易。想不到有一天,劉邦先生到奴工營參觀,發現這個女奴還有幾分姿色,下令把她送到皇宮。可是皇帝老爺身旁美女如雲,把她弄到皇宮,不過一時興起,過一會早忘了個淨光。想不到又有一天,劉邦先生跟另外兩位美女在一塊調情,又出現奇跡。這兩位美女,一位被稱為管夫人,一位名曰趙子兒,她們小時候跟薄女士是最最要好的手帕交,曾互相盟誓曰,誰要是先富貴的話,絕不忘記貧賤的朋友。這時兩位美女伴淫棍皇帝,可謂富矣貴矣,而薄女士卻冷在角落,永無出頭之日。她們想起當初的盟誓,不禁笑起來。

——最後的兩句話,《漢書》上的原文是:“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約。”柏楊先生對她們的“笑”,如芒刺在背。從語氣及文章理路看,這個“笑”,沒有同情、沒有感慨、沒有惋惜,卻好像是一種譏嘲,譏嘲薄女士不自量力,妄圖高攀。我不敢肯定這種解釋是對的,但如果是對的話,這兩個老奶,固王八蛋也。

然而,不管是善意也好、惡意也好,反正後果是一樣的。劉邦先生問她們笑啥,她們據實以告。劉邦先生突然生出憐憫之心,當天就傳喚薄女士睡覺。薄女士聰明異常,馬上對曰:“親愛的老哥,我昨天才做了一夢,夢見一條龍爬到我胸脯上。”這話是不是真的,隻有薄女士一人知道。夢中的事,外人再大的本領,都無法證實,但劉邦先生聽啦,卻渾身舒服,喜曰:“這是大富大貴的征兆,那龍就是俺老漢呀。”隻睡了那麼一覺,薄女士就懷了孕,生了一個男娃,這男娃就是第五任皇帝劉恒先生。

——許負先生的預言應驗啦,可惜魏豹先生卻先墊了底。

劉恒先生八歲的那一年,被封為代王。而薄女士自從生產之後,劉邦先生也就不再找她,她隻好再恢複冷清生活。所以在婚姻上,她是不快活的,她始終沒有得寵過,但也正因為如此,她不但保住了老命,也使她在三十四年之後,當了呂雉女士的角色,成為權威無比的皇太後和太皇太後。

權勢無補於愛情

薄女士因為得不到劉邦先生的寵愛,所以雖然跟戚懿女士一樣,也生了一個男孩,但身為皇帝大老婆的呂雉女士,卻沒有把她當做敵人,而薄女士也有自知之明,不敢有奪嫡的野心。劉恒先生的封號是代王,封地是現在的山西省,首府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當時戚懿女士的兒子劉如意先生,封為趙王,封地是現在的河北省南部,首府是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劉邦先生死後,呂雉女士大權在手,把戚懿女士留住不放,而且立即囚進監獄,發生“人豬”慘劇。但對薄女士,卻送她到太原,跟她的兒子骨肉團聚。於是,薄女士開始了她的好運,在代王的封地上,她是王太後,擁有最高權威和最高榮耀。她在太原過了八年的舒服日子——而以後到了長安,過的是更舒服的日子。

公元前一八O年,呂雉女士死掉,政變集團迎立劉恒先生當皇帝,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喜事,薄女士順理成章的,以娘親的身份,當了皇太後。如政變集團所了解的,她的娘家人都很孤寒,不能構成危害中央政府的力量。但是薄女士發現跟皇家結親真是妙不可言,她開始在這方麵動腦筋。

劉恒先生有四個兒子:劉啟、劉武、劉參、劉揖。劉恒先生登極後,封劉啟當皇太子,劉啟的娘親竇女士當皇後。薄女士以嫡親祖母兼皇太後的地位,為孫兒選定了妻子——太子妃,那就是薄女士娘家的侄孫女。可是,千算萬算,不如天老爺一算,不知道什麼原因,劉啟先生卻不愛這位祖母娘家的女孩子。隻不過,在那個時代和他所處的皇太子兼孫兒的地位,他不敢,也無力反抗。

公元前一五七年,劉恒先生逝世。劉啟先生坐上寶座,成為西漢王朝第六任皇帝,老薄女士高升一級,由皇太後升為太皇太後。小薄女士也高升一級,由太子妃升為皇後。問題是,再崇高的地位和再強大的背景,也不能贏得愛情。小薄女士身挾祖母兼太皇太後的權威,也不能教劉啟先生愛她。所幸的是,劉啟先生雖貴為皇帝,對他所不愛的小薄女士,也無可奈何,泰山壓頂,動彈不得也。

——皇帝老爺也好,皇帝小爺也好,身旁的如花似玉、天姿國色,內三重,外三重,把他閣下圍得水泄不透,要想殺進去,比登天都難。即使靠著外力,一下子殺到床上,如果沒有兩手,也抓不住。而一旦抓不住,一切就完啦。

劉啟先生不能例外,他的姬妾比柏楊先生的銀子都多,姬妾中最美豔的一位嬌娃,就是栗姬。

栗姬女士是齊國人(山東省),她在宮廷鬥爭出現之前的事跡,也就是她的來龍去脈,史書上沒有記載,隻知道她姓栗,跟戚懿女士是同鄉,如此而已。栗姬者,栗女士也,但我們還是稱她栗姬女士,為的是多音節叫起來方便。

小薄女士最大的致命傷,固在於皇帝不愛她,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她“無子”——沒有生下娃兒。她如果生下一個男孩,依當時的宗法規矩,那男孩就是嫡子,就是鐵定的皇太子,母以子貴,小薄女士即便得不到丈夫的支持,也會得到禮教的支持,跟她的祖姑母老薄女士一樣,一旦兒子坐上龍墩,她一定水漲船高,當上皇太後,那就受用無窮矣。

可是,小薄女士卻沒有兒子。而美豔如花的栗姬女士,卻生了一個男孩,名曰劉榮。栗姬女士儼然戚懿第二,而她比戚懿女士更占優勢,她雄心勃勃,不但要使她的兒子當皇太子,而且自己還要當皇後。使兒子當皇太子容易,因為身為皇後的小薄女士沒有兒子,而當時皇太子的位置,又空懸在那裏,隻要皇帝劉啟先生一句話,就定了江山,誰都沒啥可說的。果然,公元前一五五年三月,劉啟先生下令立劉榮當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