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蒙德裏安

出生地:荷蘭阿姆爾弗特

生卒年:1872-1944年

曆史評價

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蒙德裏安1872年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父親是一位清教徒和熱愛美術的小學校長,環境條件使蒙德裏安從小就能接觸美術,而宗教對蒙德裏安來說更是啟發他轉變風格的關鍵。8歲時蒙德裏安立誌要當畫家,但是家人認為藝術家是一項不穩定的工作,蒙德裏安與父母多次商量之後,他承諾要取得美術教師資格養家糊口,這才讓蒙德裏安的父母答應讓他學習繪畫。但是蒙德裏安擁有教師資格之後,卻未曾在教育界服務過。在17歲取得小學教師資格之前,蒙德裏安是在他的叔父福爾茲·蒙德裏安的指導下學習繪畫。福爾茲是一位海牙畫派的畫家,因此蒙德裏安得到寫實浪漫的真傳。

1892年蒙德裏安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正式接受學院派的訓練,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寫實能力。風景畫是蒙德裏安初期的繪畫主題,此時的作品仍舊彌漫著17世紀荷蘭繪畫的風格與精神,後來他受到了印象主義、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漸漸脫離了海牙畫派的表麵形式。1903年蒙德裏安以“靜物”獲得藝術家會的肯定,堅定他將繪畫當作終生職業的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見嚴謹的構圖和豪放生動的筆觸,兼具現代與古典的優點,在同輩畫家中已漸漸豎立自己的風格。

1909年蒙德裏安經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蘭通神論者協會”,接觸了新柏拉圖主義和多神論思想,使得蒙德裏安發現自己,思考人類存在的價值。這項轉變也改變了蒙德裏安創作的方向,開啟新造型主義的思考方向。1911年蒙德裏安見識了畢加索和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感受極大的震撼。立體派講究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都是蒙德裏安追求的目標。隨後前往巴黎研究立體派的繪畫風格。他不斷分析眼睛所見的影像,並且加入了音樂性,作品充滿了節奏感。蒙德裏安成功地從立體派中吸取精華。

相關鏈接

《百老彙爵士樂》

《百老彙爵士樂》是蒙德裏安在紐約時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一生中最後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顯地反映出現代都市的新氣息。依然是直線,但不是冷峻嚴肅的黑色界線,而是活潑跳動的彩色界線,它們由小小的長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組成,分割和控製著畫麵。依然是原色,但不再受到黑線的約束,它們以明亮的黃色為主,並與紅、藍間雜在一起形成繽紛彩線,彩線間又散布著紅、黃、藍色塊,營造出節奏變換和頻率震動。看上去,這幅畫比以往任何一件作品更為明快和亮麗。它既是充滿節奏感的爵士樂,又仿佛是夜幕下辦公樓及街道上不滅燈光的縱橫閃爍。這是蒙德裏安藝術生涯的最後一個新發展。

式呈現,並加入了自我的風格,脫離了立體派。

1914年回到荷蘭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蒙德裏安留在荷蘭致力於“繪畫中的新造型”,集結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激蕩出新造型主義。

1917年蒙德裏安的朋友出版《風格》雜誌,讓蒙德裏安等畫家發表創作理念。1918年簽署了反戰、反個人主義,宣揚和平團結的風格派宣言。蒙德裏安想利用藝術將生命升華,他利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的色彩來傳達秩序與和平的理念。在這一時期蒙德裏安發現了新的個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麵,此時期的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色彩柔和、充滿輕快和諧的節奏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德裏安心情大受幹擾,他的畫失去了快樂的色彩節奏,由黑色線條貫穿畫麵,給人極度的憂鬱感。這是他第五度轉型。

生命中最後四年,蒙德裏安移居美國紐約市,在這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蒙德裏安感受到沒有戰事紛擾的世界,在紐約創作的作品比過去更為明亮、更為抽象,反映了紐約的現代經驗。他融合了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並加以延伸,色彩、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麵的音樂性在此達到最高境界。1944年2月1日,因嚴重的肺炎病逝世於紐約醫院。

——傳世佳言——

在充滿生機的抽象的現實中,新的人類發展已超出了懷舊、欣悅、狂喜、悲傷、恐懼等感情的作用範圍:美使感情永恒,在這感情中,這些情感被表現得純淨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