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1 咬定誌向不放鬆(2 / 2)

馬萊伯想了想,告訴他:“無論是參軍,還是為政界服務,或者是結婚,不管你作出什麼選擇,都請記住: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目標,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路吧,其他的都不重要。”

馬萊伯說得沒錯,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斷地遇到十字路口,要不斷地作出各種選擇。最差勁的選擇就是一直踟躕不前,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樣蹉跎的人生,是最沒有價值的。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誌向和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那些占3%者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按照自己的誌氣規劃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他們大都成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那些占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實現,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大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那些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的人,不會主動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於是隻能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被社會所邊緣化。而但凡是想做成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必須要警惕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像是被各種可能的方向所包圍,卻並沒有真正地去作出選擇。沒有誌向或者總是轉變誌向的人,永遠都走不了太遠。而梁漱溟先生在樹立了自己的誌向後,從此咬定青山不放鬆,不再動搖。

從1974年2月到9月,政協學習組對他進行了百次批判的批鬥。幾個月後,再熱血沸騰的組織者也覺得喊口號索然無趣了,況且梁漱溟先生雖然聽得認真卻極少發言。組織者口幹舌燥無詞可尋準備鳴鑼收兵時,氣餒地問他可有感想。沒想到梁漱溟先生竟然作答了,而且答案更是出乎他們的意料。梁漱溟先生一字一句地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滿座啞然。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這就是梁先生對誌氣持有的信念。他說,在國家前途未明之時,少數人盲目地在幹,而大多數人卻在消極鬼混,挨磨日子。而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如果懷著這樣的態度生活,生活又怎能有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