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1874年10月27日出生在閩南海濱集美社村一個華僑商人的家庭。1961年8月12日病逝,享年87歲。
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中國同盟會,募集巨款讚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前後,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當年募款達1.6億元以上,並組織司機353000多人回國為抗戰服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組織新加坡抗敵動員總會,動員華僑積極抗敵。抗日戰爭勝利後,創辦《南僑日報》,繼續進行愛國民主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陳嘉庚一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教育事業,畢生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進步而不斷奮鬥。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企業家,同時也是熱忱的教育事業家。
大膽的決策
20世紀初,年僅30歲的陳嘉庚到新加坡開始他的創業生涯,開始經營的是罐頭廠。有一天,他從一個英國職員那裏得知英國一家股份公司在新加坡高價收買橡膠園的消息,於是敏銳地意識到橡膠種植業的廣闊前景,因而有意投資經營橡膠園。到20世紀20年代初,他已擁有橡膠園3萬多畝。
就在這時,一股巨大的逆浪向他衝擊而來,由於種植橡膠本輕利重,英商、日商蜂擁而來,膠園遍布南洋,市場供過於求,包括陳嘉庚的膠廠紛紛發生虧損,橡膠行業一片混亂。這時,陳嘉庚先生並不退縮,而是麵對現實,冷靜分析,思考對策。他認為橡膠用途廣闊,其市場蕭條隻是暫時現象。而且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英國殖民者絕不會坐視膠價繼續下跌。於是,陳嘉庚做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把這些膠廠承接過來。在馬來西亞,花了30多萬元買下9所膠廠,又花了10多萬元更新這些膠廠的設備,還把自己原有的膠廠進行了修整和擴充,並投資10萬元擴大橡膠熟品製造廠。果不出陳嘉庚所料,不久,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又恢複了生機,陳嘉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他再接再厲,進一步擴大生產,組織橡膠托拉斯,在世界許多地方開設推銷商店,就這樣,到1925年底,陳氏公司成為南洋最大的聯合企業公司,陳嘉庚本人也被譽為“橡膠大王”。
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
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橡膠等實業,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後,首先就想到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力,於是在家鄉廈門,他出錢興辦了幾十所學校,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有大學。他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興辦學校是國民的天職。”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想法,他把辦企業掙得的錢大部分用在辦教育上。
1932年,他的企業受到衝擊,收入減少。一家外國企業集團想乘機把他的一部分企業收過去,條件是不再出資辦學。陳嘉庚斷然拒絕,說:“我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後來,企業被迫停產,他仍然竭力籌集資金,保證學校的教學活動。在陳嘉庚的努力下,廈門的教育十分發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這位愛國華僑在他臨終時留下遺囑:把自己私人的300多萬元存款全都捐獻出來,作為辦學和興建華僑博物館的經費,一分錢也不留給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