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恩裏克·伯格曼(2)(1 / 3)

伯格曼從人的現世痛苦與上帝的神聖沉默之間的巨大張力轉向對個體現世處境的存在主義拷問,孤獨個體之間交流如何可能成為他一再追問的主題。要解釋為什麼伯格曼的電影總能打動我們是不可能的,他的電影是難以言說的、詩化的。戈達爾於其中捕捉到一種忽隱忽現的魔力,那是“無法言說的秘密”。影像的美感稍縱即逝,戈達爾在論述伯格曼的作品時說,它們“就像一開一合的海星,揭示了世界的秘密,又將它隱匿起來。它是唯一的儲藏室和迷人的反射。真實是它們的真實,它們將真實深深地埋進心靈深處。每一個鏡頭都在撕碎銀幕,然後消散在風中”。

雖然備受尊敬,但伯格曼本人卻承認不能看自己的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會使他感到沮喪。“我並不經常看我的電影。我會變得神經過敏,並且差不多隨時會哭……這很痛苦。”伯格曼提及他最幸福的記憶是1985年他在巴黎接受法國政府頒發榮譽獎章的時候。“當我們從愛麗舍宮出來時,有一輛巨大的豪華轎車等著我們,前麵還有4個騎摩托車的警察。”“這可能是少數幾個我因為自己的名望而感到快樂的時刻之一。那種感覺是那麼奇妙,以至於我笑出了聲,笑得跌倒在這輛大車的地板上。”他也回憶起在德國慕尼黑電影試映時他所受到的煎熬。“那也許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喝得宿醉不醒,那不是普通的喝醉,我隻是對於試映太興奮了。”如今伯格曼已不再向人們奉獻出新的傑作,他在法羅島的孤寂中享受著時光流逝,猶如《野草莓》中的那位垂暮老人。也許隻有沉默,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他仍然固執地繼續思考著。

第一章張愛玲張愛玲(1920~1995),現代著名作家,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內地掀起了一陣“張愛玲熱”,於是各大書店書城擺滿了《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金鎖記》等等。張愛玲的著作,最近又強勢推出她的遺著《同學少年都不賤》,相應的也就產生了不少張愛玲迷。究其原因,除了她自身經曆的特別,更多的應該是創作的特別以及因為創作附著她身上所產生的魅力色彩。

1995年的9月8日,張愛玲一個人在紐約的公寓孤獨地離去。人們稱她為“本世紀中國最優秀、最驚恐不安,也最沉靜的女性作家”。她留下珍貴的手稿,留給我們很多照片,人們集結起來出版,於是很多人記得了這個隻給人側麵的女人。她有顯赫的家世,血液中有貴族的氣質流淌,雖然人們總在質疑中國有沒有貴族,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張愛玲是高貴的,也許說不清楚高貴為何物,大家不能淺俗地以為,因為她總是把下巴仰得高高的。

因為居高臨下,所以悲憫,所以慈悲,可是人畢竟活在實實在在的冒著冷氣或者熱氣的生活中,過高則空洞,回望的時候重心不穩易夭折,人們不會記得,像革命文學一樣,在階級鬥爭的滾滾熱潮和喧囂中,留給後人的是隔膜,因為時代的關係沒有辦法溝通和理解。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以情動人,情感是人類最普通最質樸的,創作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不平我們憤慨,因為不公正我們力爭,因為惡習我們鞭撻。總有一種錯覺,張愛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因為她有一雙冷冷的眼睛,清冷的;有傲然的姿勢,人們不易親近;有孤僻的需要,人們看見是一個人的身影,正如她的死亡,我們不會覺得可憐,似乎隻有這樣才是最恰當的。是空洞的人生麼,或者豐盈?她隻是孤單地安靜地離開了,人們因為讀她的文字然後記得這個獨特的曾經被愛過,被眾人有距離傾慕的女人。可是她有走進人群的《金鎖記》、《十八春》、《傾城之戀》,看過,你說她不食人間煙火嗎?胡蘭成說:“我可以想像,她覺得最可愛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紅的杜鵑花,春之林野是為她而存在。因為愛悅自己,她會穿上短衣長褲,古典的繡花的裝束,走到街上去,無視於行人的注目,而自個陶醉於傾倒於她曾在戲台上看到或從小說裏讀到,而以想像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僅僅是丫環的一個俏麗的動作,有如她之為‘借紅燈’這美麗的字眼所感動,至於願使自己變成就是這個美麗的字眼那樣。這並不是自我戀。自我戀是傷感的,執著的,而她卻是跋扈的”他說,她就是這樣:“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基督在雞鳴之前祈禱三次:“主啊,如果可以移開這杯子,讓它移開吧!”而終於說:“既是主的意思,我將喝幹它。”於是他走向十字架,饒恕了釘死他的人們,並且給釘死在他旁邊的兩個強盜祝福。她就是這樣,總覺得對於這世界愛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