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馮·諾伊曼

出生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

生卒年:1903-1957年

曆史評價

馮·諾伊曼是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於1945年提出了“程序內存式”計算機的設計思想。這一卓越的思想為電子計算機的邏輯結構設計奠定了基礎,已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原則。由於他在計算機邏輯結構設計上的偉大貢獻,他被譽為“計算機之父”。

諾伊曼於1903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是一個數字神童,11歲時已顯示出數學天賦。12歲的諾伊曼就對集合論、泛函分析等深奧的數學領域了如指掌。青年時期,諾伊曼師從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從此,他更是如魚得水,在數學的海洋中暢遊。在獲得數字博士之後,他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批終身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歲。

諾伊曼不僅是個數學天才,在其他領域也大有建樹。他精通七種語言,在化學方麵也有相當的造詣,曾獲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係大學學位。更為難得的是,他並不僅僅局限於純數學上的研究,而是把數學應用到其他學科中去。他對經典力學、量子力學和流體力學的數學基礎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並獲得重大成果,這些都說明諾伊曼具備了堅實的數理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為他後來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1944年,諾伊曼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該工作涉及極為困難的計算。在對原子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要對一個反應的傳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通過幾十億次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指令,盡管最終的數據並不要求十分精確,但所有的中間運算過程均不可缺少,且要盡可能保持準確。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為此聘用了100多名女計算員,利用台式計算機從早到晚計算,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無窮無盡的數字和邏輯指令如同沙漠一樣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盡。

被計算機所困擾的諾伊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ENIAC計算機的研製計劃,從此他投身到計算機研製這一宏偉的事業中,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豐功偉績。

相關鏈接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研製成功。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

“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他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這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1944年夏季的一天,正在火車站候車的諾伊曼巧遇戈爾斯坦,並同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當時,戈爾斯坦是美國彈道實驗室的軍方負責人,他正參與ENIAC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交談在,戈爾斯坦告訴了諾伊曼有關ENIAC的研製情況。具有遠見卓識的諾伊曼為這一研製計劃所吸引,他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

幾天之後,諾伊曼專程來到莫爾學院,參觀了尚未竣工的這台龐大的機器,並以其敏銳的眼光,一下子抓住了計算機的靈魂——邏輯結構問題,令年輕的ENIAC的研製者們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