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指數化的未來(3)(1 / 3)

令人悲哀的是,由於市場是投資者集體構成的,因此除非這些管理者能作出不同的投資決定,否則他們肯定無法戰勝市場表現。這種群體心態的結果是,效仿他人做法的管理者最後會變成紙上談兵的指數投資者,其投資表現在扣除高額管理費用之後根本無法戰勝指數表現。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淪落為普通的基金管理者,盡管明知隨大流會導致投資表現落後,但為了保住工作,他們也不得不這樣做。因此,如果你還認為這些“明智的”管理者在投資時能夠對股價做出最佳估算的話,那可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

話又說回來,即使這些管理者想要擺脫群體心態,他們也沒有什麼選擇。實際上,在購買股票時忽略對其價格的最佳估算,這種做法並不是因為他們存在潛在的關於利益衝突的罪惡動機,甚至也不是因為這種盲從行為本身的緣故,而是因為他們一向都是這樣工作的。由於基金行業已經按照風格箱被分割成很多細分產品和市場,例如,如果某個基金的名稱中有“大盤股增長”的字樣,經營該基金的管理者的確毫無選擇,隻能按照基金的強製規定購買大盤股成長股票,哪怕他心底認為這種投資選擇是愚蠢至極的。這種強製性投資的問題對指數基金管理者來說表現得尤其明顯。即使標普500指數基金的管理者認為美國股票價格整體上已經被嚴重高估,但麵對股東為基金增加的現金他也隻能購買指數中包含的每一隻股票,否則其投資表現就會落後於指數基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基金股東都在其401k投資方案中設定了自動投資策略,即每月發工資之後自行投資指定的基金產品。如果這種盲目的自動化投資和基金強製性投資在股市中出現,股票價格怎麼可能包含理性投資者對企業內在價值的最佳估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誠然,群體心態的壓力不但來自基金管理,而且來自基金股東,因為他們也具備群體心態,在泡沫期內瘋狂追逐熱門基金,在股市下跌時拚命拋售。由於大多數共同基金都是開放式結構,這就使現金流管理成為一個長期問題。投資者隻管把大把的鈔票投向熱門基金,迫使管理者買入更多他們中意的股票或是額外的股票,毫不顧忌它們的價格被高估或者根本不是理想的選擇。隨著資產組合中的股票越來越多,整個投資表現越來越像基準指標,最終使基金變成純粹理論化的指數產品。相比之下,如果管理者不按群體心態行動,不在股市泡沫期內全麵追漲投資,那他們的投資表現就會落後於其他管理者,大量失去理性的股東會紛紛要求贖回股份,這樣就等於讓管理者炒自己的魷魚(如果管理者是自營基金業務,這樣做會讓他們失去業務機會,因為沒人願意找他們投資)。一旦形成股市恐慌,想要逆轉形勢就會變得很難。當股東大量拋售基金股份時,管理者被迫賣掉在下行趨勢中即將重新調整價格的股票,就算他們非常想買入這些股票,但還是難敵整個股市的拋售行情。因此,即使管理者主觀上不願加入群體心態,但他們也毫無辦法,隻能效仿其他管理者的投資決定一路走到底。

格蘭瑟姆認為,這種群體心態導致的行為正是造成證券市場極度無效的主要原因,但它也為逆向思維投資者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說:“沒有丟掉工作的風險,沒有大量瘋狂的個人投資者,就肯定不會有股市泡沫,這是一種羨慕他人掙大錢的痛苦心態。正是這種心態讓你產生極大的動力去追逐熱門投資的資產領域,根本不願投向風險較低、價格便宜的資產類別。我想,對那些投資期限很長的機構(特別是基金會和捐贈基金管理機構)來說,人們的這種心態無疑是它們取得成功的巨大優勢。通過投資價格較低風險較小的資產類別,它們可以在其他投資者承擔成本的基礎上從股市中獲得額外收益,而那些頭腦發熱的投資者在股市泡沫破裂前是不會停止對熱門產品的追逐的。”

為了理解大多數資金管理者為什麼難以持續贏得超越市場的表現,我覺得首先必須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不顧一切地去追求成功,最符合這個特征的當屬沃倫·巴菲特了。雖然他是一個在選股方麵非常有造詣的天才投資者,但我認為他之所以能贏得超越普通共同基金管理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獨特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