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楚國之後,孔子對未來的何去何從很是茫然。經過一番比較,他最後決定返回衛國。
因為當時衛國和魯國關係較為密切,相互之間也較為和諧。孔子當年離開衛國時,好友文子將軍曾一再挽留。孔子的弟子中,也有好幾位留在衛國出仕為官。如此,一來可以和故友敘舊,二來也能親自了解一下弟子們在衛國的政績。
這時候,衛靈公已經去世,繼位的是衛出公。他聽說孔子回到了衛國,想請孔子協助治理國政。
子路說:“衛國國君等待您來治理國政,您會先做什麼呢?”
孔子說:“最先做的一定是端正名分啊!”
子路說:“有這樣治理國政的嗎?夫子您是不是太過迂腐了,何必費力去端正名分呢?”
孔子說:“名分不正的話,發出的指令就不能被順從;發出的指令不能被順從,事情就不會成功;事情不成功,禮樂就不能振興;禮樂不振興,刑罰就不會準確;刑罰不準確,百姓就會感到手足無措了。君子做事必須符合名分,說過的話必須要做到。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半點都不能馬虎。”
後來,子路被任命為蒲邑的地方官,在他赴任以前,向孔子請示施政方針。
孔子隻給了他兩句極為簡短的話:“先之,勞之。”
意思是,為政者必須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吃苦在前,才能使百姓敬服。
子路又再追問說:“其次呢?”
孔子回答:“無倦。”
意思是,做任何事,都得有始有終,不可怠惰偷懶。
孔子知道子路的性格豪爽而急躁,所以又再叮嚀說:“蒲邑的人,生性凶頑,你得小心注意才是。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急躁,態度上一定要謙恭謹慎。你拿出誠意去對待他們,他們自然就會信服你。處事要公正、寬大,不能獎懲無度,濫施刑罰,要多關心百姓的疾苦。我相信,你會成功的。”
子路謹記老師的訓誨,到任後,先赴各地視察,全麵掌握蒲邑的情況。他發現該地常有水患,於是,決定先修水利。他和老百姓一起勞作,每天早出晚歸,比一般老百姓更勤勉、更辛苦,還時常自掏腰包慰勞他們。百姓們都感激不盡,個個奮勇盡力,不敢稍有懈怠。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馬上派人通知子路,說他處理得不妥當。
子路心想,我是照老師的意思做的啊。我自己和百姓們一塊兒勞作,已經很辛苦了,看到他們餓著肚子搶修堤防,還自掏腰包讓他們吃飽。這有什麼不對的?怎麼老師反認為處理得不妥當呢?子路不免一肚子怨氣,最後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問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