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檔案】
瞿秋白(1899~1935),瞿雙,文學家,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
籍貫:江蘇常州。
英雄曆程:
1916年,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
1917年春,入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
1919年5月4日,參與“五四運動”;
1920年8月,任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采訪;
1921年秋,進入東方大學校任翻譯和助教;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夏,任上海大學教務長,《新青年》的編輯,兼管中共中央的宣傳工作;
1924年,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
1925年1月起,成為中共領袖之一;
1927年7月12日,主持中央工作;
1928年6月,在莫斯科主持召開中共六大;
1935年月18日,被國民黨殺害。
【英雄榮譽】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多才多藝的職業革命家
瞿秋白雖然是一個職業革命家,但因他出生在書香之家,在書畫、古玩、翻譯等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有學者評價他說:“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麼革命,隻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
瞿秋白的父親瞿稚彬,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畫家。瞿秋白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親自教他畫山水畫,所以瞿秋白在繪畫上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山水畫。瞿秋白17歲時,曾繪出一幅《江聲雲樹圖》,整個畫麵是滾滾的江流,江水間有巨石當流,波濤衝激而過,浪花怒濺,十分生動。
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璜能篆能刻,技藝精湛,並且收藏有鵝黃、雞血、壽山、桃源等諸多名貴的石頭。後來瞿秋白讀中學時,國文教師史蟄夫在石刻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並抽出時間對瞿秋白進行精心傳授。因此,瞿秋白的石章和篆刻刻得都非常好。在被囚禁期間,負責關押瞿秋白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軍官們,紛紛向他索要篆刻印章。
瞿秋白從小就喜愛“顏體”書法。有一次,他見自己的親戚、著名書法家莊蘊寬的魏碑寫得很好,就開始專心向他學習臨摹北魏龍門二十品。瞿秋白在臨摹時刻苦認真,他後來的書法一直保留著魏體風格。
瞿秋白是第一個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的人。為了準確譯出《國際歌》的意義,瞿秋白就一邊彈奏風琴,一邊反複吟唱譯詞,不斷地推敲、斟酌,最後終於把激昂的氣勢完美表現出來。
瞿秋白有一部留聲機,是為了欣賞京劇。他收藏了不少他喜愛的京劇名角名段的唱片。有時聽著,他也會跟隨著腔調一起哼起來。當年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作為中共領導人的瞿秋白也時常去聽京韻大鼓和說唱。為了防備敵人的抓捕,每次聽戲,他就會用大衣的領子遮著臉,用禮帽壓著眉,戴著墨鏡,雜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