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李時珍聽說均州(現在湖北省均縣)的太和山上有一種果子,名子叫榔梅,是稀有之果,人們稱之為仙果,吃後可以長生不老。李時珍對此根本不信,他決定親自去看看。這一天,走了幾天路程的李時珍來到太和山。爬到半山腰,山中有一座古刹。李時珍向看門的老人尋問山中何處有榔(lánɡ)梅樹。老人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峰說:“那山峰的後麵,就有幾棵榔梅樹”,老人說著吐了吐舌頭嚴肅地說:“可不能去采啊!當今皇上有命令,榔梅隻能由皇家采摘。別人采摘了,官府要問罪捉拿的。”
李時珍可不管這些,這天夜裏山風呼嘯,枯草敗葉被刮得滿天紛飛,虎狼的叫聲陣陣,隨風從深山處傳來,甚是嚇人。半夜時分,李時珍起床上了山路,他腰插一把匕首,手提一根結實如鐵的棗木短棒,猶如過景陽岡的武鬆英勇無畏。他趁著月色走在白天看好的山路上,來到那座山峰後,終於找到了幾棵榔梅樹,他連枝帶葉折了幾枝,連夜下山。回家仔細一研究,原來榔梅是一種榆(yú)樹類的果實,根本不是什麼“仙果”。說吃了能長生不死,完全是騙人的鬼話。
李時珍看到陶弘(hónɡ)景寫的書上說:河邊有一種動物叫穿山甲,最喜歡吃螞蟻。螞蟻那麼小,穿山甲怎麼吃它呢?李時珍來到河邊,找到了一隻穿山甲仔細觀察。原來,穿山甲身上披著一塊塊的鱗片,能張開又能合攏。它把鱗片全張開的時候,身上放出一種特殊氣味,螞蟻聞到就往鱗片底下鑽。等螞蟻爬滿了一身,它就突然把鱗片合攏,然後鑽到水裏,把鱗片張開。不一會兒,螞蟻都浮到水麵上來,穿山甲就可以飽餐一頓了。為了進一步證實,李時珍特地捉了一隻穿山甲,把它的肚皮切開一看,果然胃裏裝了一升多螞蟻。李時珍就是這樣通過實物實地觀察,弄清了許許多多書本上沒有解決的問題。
李時珍除了向書本學習醫學知識外,他還非常重視向民間學習,向老百姓搜集藥方。他這樣做是受了一件事的啟發。有一次,李時珍從外地行醫回家,途中住在客店裏,晚上,他見幾個車夫在鍋裏煮一種粉紅色的花,他知道這種花叫旋花,可煮旋花幹什麼呢?車夫告訴他:“喝了這種花熬的湯,可以治筋骨痛。我們整天在外邊奔跑,風裏來雨裏去的,筋骨中風受潮,容易得病,得了病疼痛難忍,所以經常煮點旋花湯來喝。”李時珍聽了,心裏想:“我經常診治筋骨痛的病人還未找到明顯見效的藥,誰知老百姓竟有這麼好的治病經驗。真是踏破鐵鞋無覓(mì)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今後,一定多向老百姓請教!”這件事後,李時珍開始向民間搜集藥方。他給人看病常不收診金,隻要求別人告訴他一點驗方偏方、一點有關藥材的知識。什麼河豚(tún)的眼睛和肝髒有毒啦,刀豆吃了能止打呃(è)啦,他都是這樣學來的。他還記錄了許多民間諺(yàn)語,像什麼“穿山甲,王不留,婦人吃了奶長流”(兩種藥都可以下奶水)這一類的順口溜等。李時珍覺得民間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醫藥寶庫,因此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認認真真地向老百姓學習。
李時珍帶著他從各地采集到的標本和驗方,回到蘄州來了。
早在楚王府供職“奉祠正”,偶爾回鄉的時候,他就在蘄州的雨湖北岸,一個叫做紅花園的地方,搬進了一座新居,李時珍把它題名叫做“遵所館”。這地方寬敞、明亮,正好讓他安敢各種各樣的書籍和在園圃裏栽種形形色色的藥草,一邊研究,一邊過潛心著述的生涯。
他連年奔走各地,雖然也準備了大量材料,並已經寫出稿子的一部分,但這距離他的目標:寫成大大超越前人的嶄新本草著作,增加藥物900多種,字數達100多萬的巨著,還有十分艱辛遙遠的曆程呢,他在心裏琢磨著:“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完成它,為蒼蒼黎民獻出我的心血,造福千家萬戶。我決不能與草木同腐!”正因為這樣,當他在堆滿曆代種種本草書藉、案頭擱著一疊疊材料的書房裏工作的時候,他固然是緊張萬分,就是當他蹲在園圃(pǔ)裏,觀察自己所栽種的各式藥草的時候,他也是聚精會神,備極辛勞:“怎樣把它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呢?”當他對著他所栽種的蘄艾、紫蘇、薄荷、絲瓜、鬼針草、鐵絲蓮一類植物的時候,他也總是凝神沉思,該怎樣恰如其分地寫出它們的形貌,闡釋它們的藥效,讓人們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夠看清楚。,記憶深刻呢?這時候,他所讀過的曆代文學名家狀物寫照,恰如其分的精彩句子,就紛紛飛臨他腦海了。他決定在必要的時候,要適當引述一些文學名句才好。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夠使這部藥書寫得更加美妙和精彩。
這時候,李時珍已經有4個兒子,依次是建中、建元、建方和建木。這些兒子繼承了李家的傳統美德,都淳(chún)樸忠厚,助人為樂。在李時珍回鄉初期,急於從事著述的時候,他們都成為他的得力助手,他們都深深知道父親從事的工作的深遠意義,都樂於協助父親,有的人校勘(kān)資料,有的人從事繪圖,有的人幫忙抄錄。李時珍有一個孫子,楷書寫得很漂亮,就專事謄(ténɡ)寫,以便來日一並交給書坊,作為雕版的藍本。可以說,李時珍為了寫作《本草綱目》,是把全家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