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近代科學的奠基者之一。他出生在貧困的農民家庭,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知識淵博有獨創精神的大科學家。他在天文學、光學、力學、熱學、數學許多領域,有偉大的科學發現。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一部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巨著。他的萬有引力定律等理論,為近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

牛頓是愛因斯坦以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理論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在漫長的一生中,他做出了許多偉大的貢獻:他創立了微積分,為近代自然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學工具;他分解了日光,發現了光色的秘密;他總結出機械運動的三大基本定律,為解決繁多的機械運動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天體力學理論體係,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大大加深……在幫助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方麵,牛頓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導師。

逃離死神的小發明家

在歐洲的島國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南麵約10公裏處,有個偏僻的烏爾索普村。

1642年12月25日聖誕節的清晨,靜悄悄的烏爾索普村裏一幢用石頭砌成的小樓,不一會兒,從小樓裏傳出了嬰兒落地的呱呱哭聲。

產婦邊呻吟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邊望著自己的早產兒,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原來,這個隻有1.5公斤重的男嬰,不但瘦得可憐,而且出生不久就全身痙攣(luán),連呼吸都越來越急促。兩個接生婆低聲商量了一陣之後,決定到城裏去求醫購藥,以盡力挽救這個垂危的小生命。

在古老的雙層石砌的農舍裏,隻剩下照料他們母子倆的鄰居依莎。那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因痙攣的關係,呼吸越來越急促,啼哭不止,像是十分難受。

不久,兩位接生婆及時帶回來的藥,使這個奄奄一息的嬰兒,終於從死神的手中逃脫,僥幸地活下來。

漢娜媽媽為了紀念過世的丈夫,給這個嬰兒起名伊薩克·牛頓。

一出生就失去父親的牛頓,在母親細心的嗬護下,終於安然地度過了多病的童年。

年輕美麗的漢娜,經人介紹要改嫁鄰近牧區一個牧師史密斯。史密斯牧師比漢娜大十多歲,也許是因為小牛頓身體弱小,說話有些遲鈍(dùn),外表也顯示不出來聰明的緣故,史密斯不願讓漢娜帶著孩子過門。

雙方商定的條件是:女方不帶孩子,男方割讓每年收入50英鎊的土地給孩子。

在當時的英國,牛頓有50英鎊的年收入,再加上自家年收入30英鎊,便可以維持生活了。

牛頓的外婆是位勤勞善良、待人親切和藹(ǎi)的老人,女兒改嫁以後,她擔負起照顧外孫的職責,對這個沒了父親、又離開了母親的孩子特別疼愛。

牛頓的外祖母主要靠租佃過活,她也時常幹些農活,還在家裏飼養禽畜,所以小牛頓隻顧自己玩耍。

就這樣,牛頓從小養成孤僻的性格,不太喜歡和別的孩子玩,沉默寡(ɡuǎ)言,膽小靦腆。

牛頓特別喜愛大自然。自然界太美了,叫不上名字的樹木、花草,五顏六色,光怪陸離光怪陸離:形容現象奇異、色彩繁雜。,這都使牛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牛頓從小喜歡擺弄小物件,會製造各種小玩具。放學回家之後,他就拿起錘(chuí)子、鋸什麼的幹起來。

有一次,外婆給他買了一套木工工具,他高興極了,很快做了一輛四輪車。他把小車推到村邊的山坡上,然後坐上去往下滑。不料,車輪碰上一塊石頭,小車翻進溝裏,摔壞了。他傷心得大哭起來。看熱鬧的孩子們都笑他“傻”。

牛頓沒有灰心。他又做了一個小水車,拿到河邊去玩,一試驗,水車真地轉動起來。同學們這回才知道牛頓並不傻,而是個心靈心靈:心思靈敏。手巧的人。

1649年,牛頓被送到一所離家不遠的小學去讀書。

本來,牛頓還對學校抱著許多幻想,以為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地方,甚至想象老師也許會教他做風車呢。但一進學校,他的幻想就破滅了。老師不像他想象中的和藹(ǎi),每天拿著教鞭,一會兒敲敲黑板,一會兒敲敲桌子,弄得人心驚膽戰。而且,老師並不教學生做風車,而是要他們扳(bān)著指頭數數兒,或到黑板上寫字母……

牛頓對這些功課非常厭煩,期待中的好玩事兒一樣也沒有,因此他對學校生活非常失望,每天都要外祖母催促著才肯去上學。

牛頓在學校表現不佳,可對製作的興趣始終不減。他製成了一架精致的水車模型,帶到學校裏。同學們看到這麼漂亮的模型,都紛紛圍攏過來,讚歎不已。當他們知道這是牛頓自己製作的時候,對牛頓不禁刮目相看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隻有一班上的大個子看牛頓居然搶了他的風頭,大為不滿,想羞辱他。他走過來看了看模型,撇撇(piě)嘴說:

“這根本不是牛頓做的。誰不知道牛頓是著名的笨蛋!”

“是我做的。”牛頓小聲申辯。“怎麼,你還不服?我問你,這水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知道它為什麼能轉嗎?”

牛頓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語塞。

“騙子!”那大個子同學得意洋洋地說,一邊拿起水車模型用力向地上摔去,然後轉身想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