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回到床上,心裏還再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定是有什麼東西透過棉膠,侵入了傷口,它才會那麼疼。

“我在睡前做了些什麼?啊!對了,我摸過硝酸。這麼說,硝酸就有透過棉膠薄膜的能力了!

“棉膠雖然是醫藥用品,但它的化學名叫硝酸纖維素,是屬於可爆炸性物質;硝酸能透過它,那麼硝化甘油能不能滲透到它中間呢?”

諾貝爾突然間若有所悟,顧不得身著睡衣就下樓到實驗室去,那時已是淩晨四點鍾。

“對!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素混合看看,這兩種都是爆炸物質,如果兩者能完全溶合,必定能產生威力更強大的炸藥!”諾貝爾作了如此假設後就立刻開始著手去做。

他取出棉膠液和硝化甘油,以各種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試驗的結果,在某種比例下,他得到類似果凍一般軟硬的膠狀合成物。

此時,天已大亮了,他的助手來上班了。諾貝爾就把第一次製成的這種樣品給他看。一瞬間,陽光已照滿諾貝爾喜悅的臉,他早已把手指的疼痛忘記得一幹二淨。

新發明的這種炸藥爆炸時隻有少量煙霧,爆炸力大大加強。在運輸中任憑怎樣擠壓,隻要沒有雷管引爆,它就不會爆炸。

因為它是像果凍那樣的膠質,諾貝爾就把它命名為膠炸藥,也叫炸膠。

膠炸藥的發明,同樣也凝結了諾貝爾無數個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地努力。

諾貝爾獎

意大利的聖雷莫。

海風撩動了諾貝爾的衣襟,拂亂了他已經斑白的頭發。他轉過身來,麵對大海:

“真是謎呀,茫茫大海一般的謎!我追求科學,接受和平,祈盼進步。我為此付出了我的全部。我沒有結婚,沒有子女。我一直以為,我的發明就是我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但是,我最重要的發明、我的‘長子’——炸藥,卻被人直接用於戰爭,使戰爭更加殘酷,使更多的人喪生於戰爭!”他歎息著,“一切都是謎。大自然是謎,人類更是謎!都已經快六十的人了,但在我的眼睛裏,一切的一切仍然還都是謎!”

對科學與戰爭的關係問題,對如何才能使世界獲得長久和平的問題,諾貝爾事實上始終有他自己的考慮。

諾貝爾一生追求科學與和平,並且認為這二者間是有著緊密聯係的,同時他還非常喜愛文學。看來,他以科學製止戰爭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了,但是,他仍然不放棄他的追求,他仍然決心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獻給他的理想。

現在,諾貝爾知道自己在人世間不會再有許多時光了,他自問:自己還能為人間留下什麼呢?他所擁有的隻有那筆數目龐大的財產,然而,物質財富再多,也有耗盡的時候,為什麼不讓這筆財產用來鼓勵、保護、支持人們追求科學、文學、和平事業這些崇高的活動呢?讓這些財產在人們崇高的精神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呢?這一想法,使諾貝爾激動,也使諾貝爾充實,於是,諾貝爾提筆寫下了一份長達4頁的遺囑,最後明確了對他的遺產的安排。他將這份遺囑(zhǔ)交給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保存。

1896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病逝於他在聖雷莫的別墅。他的遺體被運回他的祖國,火化後,以隆重的禮儀安葬在斯德哥爾摩(mó)北方公墓的一座家族墓穴裏,與他的父母和弟弟埃米爾長眠在一起。

他去世之後,留下了一封永遠造福人類的遺書,主要內容如下:

我餘下的資產要變為金錢,存於妥當的地方保管;這筆資產就成為基金,其利息應自動成為獎金,每年分配一次,獎給在過去的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多貢獻的那些人。

上述利息應均分為五份,按下列方法來分配:

一份獎給在物理學界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生理學或醫學界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實用化學方麵有新發現或改良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方麵寫出最優秀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金受獎者是能以最大的努力、有效的促進國際間合作,廢除或裁減常務軍隊,以及能組成和平會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