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唐朝後妃(7)(1 / 3)

當時天後剛過50歲,雖然已接近老年,但她健康狀態極佳,天生的美貌仍未衰退,這樣一位精力過盛的美人政治家,歲月對她也退避三舍。經過實際的參政,使她的信心和風度更加懾人。此時,處於政治巔峰的武則天,儼然當上了真天子。

然而,偏偏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和她過不去。

武則天與高宗共生了4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輪)。公元656年,廢太子李忠,立李弘為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謙虛謹讓,深得父皇的厚愛和大臣們的信賴。

公元671年正月,皇帝出幸東都洛陽,命皇太子李弘留在京師長安監國。鹹亨四年,高宗因病又令太子受諸司奏事,屢次實習朝政。這年太子又娶左金吾將軍聞喜大姓裴居道之女為妃,十月完婚。高宗對兒媳“甚有婦禮”十分滿意,高興地說:“太子妃賢淑通達,東宮的內政再也不用朕擔心了。”這時的高宗,身體越發不支,他感到自己無力承受國家政務的煩擾,便產生了禪位太子的想法。

長大成人的兒子(此時太子弘約20歲)使武後憂心忡忡,眼看著自己將要喪失輔政的權力,特別是這兒子對自己並不像丈夫那樣百依百順。鹹亨二年太子監國時,他發現宮中幽禁著自己的兩個異母姐姐——蕭淑妃的義陽、宣城二公主,都已是年逾30的老姑娘了。太子弘立即向父皇奏本,要求馬上釋放被幽禁已久的兩位公主,並設法將她們下嫁給適當的朝臣。太子弘的指責,惹惱了母後,她氣憤地當即就把她們配給了身份低微的士卒。此後,太子屢次違背天後的旨意。對這麼個“不識好歹”的兒子,武後也隻好“忍痛割愛”了。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24歲的太子李弘在與父母共進午飯時,突然暴死在洛州的合璧宮,大概是被母後用藥酒鴆殺。後被追諡為孝敬皇帝。

皇太子李弘的死,對體弱多病的唐高宗無疑是一重大打擊。一年多以前才為東宮納妃完畢,皇帝像安排好了後事似的,以為沒有後顧之憂了,不料太子先亡,又一切枉然了。他感到再也沒有精力為國事操勞了,便想把權力交給天後執掌。

這一亙古未有的遜位事件,令宰相們噤若寒蟬,張文瓘、戴至德、李敬玄、劉仁軌等默不作聲,隻有中書令郝處俊、中書侍郎李義琰極力諫阻,慷慨陳詞道:“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現在要違背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從前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後臨朝,現在陛下為什麼要親自傳位給天後?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應當謹守宗廟,傳之子孫,實在不該把國家社稷當作禮物私自送給皇後。”看到他倆的激烈反對,高宗也就不再堅持,遜位皇後的事也就此偃旗息鼓了。武則天向來恩怨分明,在這次遜位事件中,出頭諫阻的郝處俊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年後,武則天借故殺他的孫子郝象賢時,竟將郝處俊斫棺毀柩,以報宿怨。

李弘死後一個月,立次子雍王李賢為太子,時上元二年六月,賢22歲。

兄弟4人中,李賢天分最高,又聰明好學,自幼便熟讀了詩書,過目不忘,深受父皇鍾愛。他同長兄弘不同,身體非常健康,也長於弓箭、狩獵,朝臣們都認為他有文武雙全的祖父太宗之遺風。

天皇想遜位與天後的念頭被打消後,他就全力培養新太子李賢。屢次命他監國,實習朝政。李賢處理政務,有條不紊,頗為能幹。又召集著名學者到東宮注《後漢書》,在士人中聲望很高。

儀鳳四年(公元679年)五月,皇帝再次命太子監國。武後又一次麵臨失去權力的危機。她加緊訓誡控製,命北門學士撰《少陽正範)和《孝子傳》送給太子熟讀,並接連寫信責備太子賢不要無禮、不遜。可是李賢並不順從,武後越來越不安,母子矛盾在明崇儼死一事上表麵化。

明崇儼出身巫師,擅長巫蠱之術,巧妙地討好武後。武後也時而想借助一些超越人力的東西,因而對明崇儼的巫術十分滿意,便推薦給高宗,要他為高宗施法醫病。如此一來,高宗果然在心理方麵覺得輕鬆多了。這樣,明崇儼在天皇、天後兩方麵都受到信任和重用,一躍而為正五品上的正諫大夫。

明崇儼看出武後和太子賢之間隔閡已久時,悄悄對武後說:“看來太子沒有繼承天子的命,而英王的相貌,與祖父太宗陛下很相似,相王的相貌最高貴。”

這話不知什麼時候傳到太子賢的耳裏,使他又氣又怕。在憂囿中,作了一首哀怨的樂曲: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