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欲回到東丹國,仍當人皇王,他刻意裝出超脫逍遙的模樣,在宮中建起書樓。整日埋頭鑽研,還作了一首《樂田園》詩,表述自己甘心林泉、無意政治的情懷。雖然述律平和德光表麵上也擺出對圖欲關心愛護的架勢,在圖欲之妃蕭氏病重時,幾次親臨探視,在蕭氏死後,還令東丹國舉國服喪,但實際上,述律平和德光—時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圖欲的防範和迫害。為了削弱東丹國的力量,天顯三年(928年)他們乘圖欲居留上京之機,令其宰相耶律羽之把東丹百姓遷到東平(今遼寧遼陽),加強遼朝朝廷對他們的控製。同時給圖欲增設儀衛,名曰保護,實為監視。德光還多次到東丹王府,伺察圖欲的動靜。圖欲更加鬱鬱不得誌,情緒極度低落。後唐明宗李嗣源聞知,派人從海路持密信加以招誘,天顯五年(930年)十一月,圖欲憤然做出了投奔後唐的決定,臨行前他對身邊人說:“我把天下讓給皇上,滿以為能過幾年安頓日子,不料反遭受他的疑忌,我如今無路可走,不如到別國去,以成吳泰伯之名。”並在海邊立起一塊木牌,刻詩一首:“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滿懷抑鬱悲憤的心情,借同夫人高氏和部分兒女隨從,載著萬卷圖書浮海南下,到中原尋求避難去了。李嗣源以天子之禮迎接他,給了他極其優厚的待遇,賜姓東丹,名慕華,後又改賜姓李,名讚華,官任懷化州節度使、瑞真等州觀察使。述律平幾次遣使與後唐修好,要求遣返圖欲,都被李嗣源拒絕。圖欲南逃時,他的長子耶律阮,又名冗欲留在了遼朝。圖欲身在中原,心裏卻時時懷念故國親人,經常派人回去探視問候。936年,他被後唐末帝李從珂殺害,年僅38歲。圖欲的不幸遭遇,激起了遼朝臣民的極大同情,後來人們紛紛擁立耶律阮當皇帝,就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這種感情的驅使。
耶律德光即位後,對述律平尊奉備至。在述律平的誕生地坤儀州建起“應天皇太後誕聖碑”,紀頌其功德。將述律平的生日十月一日定為永寧節,年年慶祝。有時述律平身體不好,食量減少,德光也不肯吃飯。應對答話稍不如意,述律平就揚眉怒視,嚇得德光慌忙退避,述律平不召,他不敢再見。有年述律平生病,德光恰在外地,聞知立即馳至上京,榻前伺候,所有湯藥必先親嚐,才敢端給述律平喝。還祭告遼太祖廟,大辦佛事,向菩薩禱祝,飯僧(招待僧侶齋飯)5萬人,為述律平祈福。軍國大權也仍舊控製在述律平手中,在她的直接幹預下,耶律德光對遼朝的官製、軍製等進行了全麵建設。在中央本著“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南麵官和北麵官兩個官僚係統。北麵官管轄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官吏一律隻用契丹貴族擔任,是遼朝最高權力機關。南麵官仿照唐朝封建製度,管轄漢族等農耕百姓,官吏主要由漢人擔任。這些製度的建立,使遼朝奴隸製統治製度逐漸完備起來了,為契丹社會的封建化鋪平了道路,是具有曆史進步意義的。製度的完善,也使遼朝內部統治秩序暫時安定下來,為進一步向外擴張創造了條件。可巧,一個天賜良機落到了契丹貴族的麵前。
公元936年,擔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發動叛亂,要奪取後唐的天下,因兵力不足,上表向遼朝求援,條件是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地區給遼,稱比自己大9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覬覦中原為時已久的述律平和德光對石敬瑭的卑鄙計劃喜出望外,忙點集起5萬兵馬,由德光親自率領,逾雁門關南下,支援石敬瑭,大敗唐將楊光遠、張敬達,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之後石敬瑭攻陷洛陽,建立後晉,後唐末帝李從珂殺死圖欲,也自焚身亡。從八月出兵,到十二月班師,遼朝輕而易舉地從石敬瑭手上得到了位於今河北、山西北部以幽州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首的16州之地。這16州山嶽襟連,關險錯列,向來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天然屏障。此地一失,整個華北藩籬盡撤,門戶洞開,不到黃河再也遇不到什麼天險。此後,遼朝不但雄踞燕山,虎視平野,掌握了隨時可以縱馬南攻的戰略優勢,而且把後晉變成了它的附庸,每年可以從中原坐得30萬匹布帛的財富。兒皇帝石敬瑭為報答遼朝的扶立之恩,給述律平、李胡等人送禮行賄的進貢車馬也不絕於途。這真是遼朝開國以來空前絕後的大收獲,契丹貴族躊躇滿誌,更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裏了。